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___  河南省晋商会  冯南垣 

“技术强过亚马逊”?青云科技9年终上市

   发布时间:2021-03-16 15:37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刘哲铭    浏览:483    
核心提示:3月16日9时30分,随着一声清脆的敲锣声,国内混合云企业青云科技正式挂牌科创板,开盘价76元,较63.7元的发行价上涨19.3%。截止3月16日早10点30分,青云科技股价为88.10元,涨约38.30%,市值41.77亿元。如果将优刻得、青云科技和一众第三方专业云厂商放在一起,对于没那么懂云计算派系的人来说,一时间很难讲出区别。但当这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3月16日9时30分,随着一声清脆的敲锣声,国内混合云企业青云科技正式挂牌科创板,开盘价76元,较63.7元的发行价上涨19.3%。截止3月16日早10点30分,青云科技股价为88.10元,涨约38.30%,市值41.77亿元。

如果将优刻得、青云科技和一众第三方专业云厂商放在一起,对于没那么懂云计算派系的人来说,一时间很难讲出区别。但当这些公司的创始人站在一起时,青云科技CEO黄允松一定是个性最突出的一位。

黄允松口若悬河,常语出惊人。曾经一句“技术强过亚马逊”使公司赢得关注,也让其饱受争议。第一次见黄允松,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对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

2012年开春,听完一个小时滔滔不绝的“黄氏脱口秀”后,陈维广的同事将他拉到一边,悄悄问道:“是不是骗子?”看过十多家云创业公司的陈维广判断,黄允松更可能是唯一一个代码差异化的“疯子”。2012年6月,青云科技成立仅两个月后,蓝驰创投便与黄允松敲定了第一笔投资。

“当时,我们判断中国的科技巨头,不管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都会做自己的云。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资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强大的技术来形成差异化,技术要足够硬到能覆盖大客户,如果实现不了,你基本打不过阿里云、腾讯云。”陈维广回忆。直至如今,他依旧愿意为青云科技的技术背书。

彼时,云计算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阿里云之父”王坚同样面临“骗子”的质疑。2011年市场研究公司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仅为3.2亿美元,但将以接近4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如今,阿里云早已达到千亿级。

网络上,大众对青云技术的信心没有投资人那么坚定。在“青云科技是家什么样的公司?”这个问题里,点赞最多的回答是,青云科技如何在不能太烧钱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个在技术上远超全球云计算霸主亚马逊的云服务。

2月23日,青云科技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1年1~3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18.00万至-5418.00万。而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期间,青云科技产生的亏损净额分别达到了9647.78万元、14945.85万元、19096.65万元以及7808.70万元。

核心关注点又回到了开头:一个是对青云科技技术优势的质疑,另一个是对其能否有足够长期现金支撑的质疑。实际上,这两点相互关联,也是人们对云企业上市的普遍探讨主题。

面对与巨头纠缠不清的问题,黄允松的回答也逐渐变得幽默起来,从强调“靠的是代码说话,无需惧怕巨头”,到用“阿里云都还没盈利”回答亏损相关问题。口才天赋一面“招黑”时,也一面招人喜欢。

每年蓝驰创投的年会,黄允松都是座上宾,一位带来密集鼓点式笑声的创始人。“喜欢他的人会很喜欢他,他招人也是和他一样的人。”陈维广总结。

作为青云科技最大的股东,蓝驰创投一路先后参与过多轮融资,直至如今上市。如果算细账,9年时间,首轮的投资已经为陈维广带来超百倍的收益。

但对于青云科技来说,上市是对过去9年所有努力交出的一份数字答卷,但这一天过后,另一个新起点开始时,每个季度黄允松都将要面对外界的审视,也将面临更为长期的压力。

黄允松(左)和陈维广在青云科技上市敲钟现场。

拥有商业嗅觉的技术人

“偏执”,是周围朋友对黄允松给出的一致评价,在陈维广眼里这算不上缺点。

2014年,黄允松买了一张单程机票,立志前往深圳拿下招商银行的项目,拿不下来就不回来。恰逢招商银行原本签订的另一家巨头企业未能按时上线测试。黄允松在附近租房,自告奋勇地在银行机房用手机热点测试,坐在地上四天后,黄允松终于拿到了公司转向私有云的第一笔订单。

陈维广得知这个订单后很高兴,但黄允松却说:“不用那么高兴。这是几百万的单子,又不是几千万。我有信心拿下更多大金融客户。”

“为什么?你技术牛?”陈维广问道。

黄允松回答:“不是,光技术牛也不够。金融客户不敢用巨头的云。”

陈维广更加疑惑了:“为什么?”

“他们跟巨头的金融服务在竞争,客户敢把核心数据放在竞争对手那里吗?”黄允松给陈维广解释。

“如果现在有人跟我说这番话,我觉得很好理解。”陈维广回忆,“但那是2014年。”实际上,这也是陈维广当初选择投青云科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技术人才可能在商业嗅觉上没那么灵敏,但Richard(黄允松)有很强的商业嗅觉。”

虽然嘴上劝着投资人不必太高兴,但招商银行这个订单却关乎当时青云科技的生死存亡。

2014年,阿里云多次降价,有记录显示其基础性云服务器产品累计降幅最高达到61%。而后价格战愈演愈烈,2016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半个月后,腾讯云宣布其核心产品全面调价,最大降幅低至3折;同年,亚马逊CFO Brian Olsavsky表示,自2006年上线以来,亚马逊已经进行了52次降价,降价是其核心策略。

为了应对激烈的价格战,2014年8月,青云决定以比原计划的更快速度奔赴利润更丰厚的私有云战场。但接近年底,直到黄允松买下那张单程票并拿下招商银行订单才算挺了过来。“你说我是理想主义者,我承认。但我不想成为笑话。饿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在后来的采访中,黄允松曾说道。

调整方向是当时独立三方云企业面临的相同选择。一年多后,优刻得也发现除了互联网公司外,客户里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传统公司的影子,他们对于数据安全性、技术可控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拒绝将核心业务部署在公有云上,这使得优刻得从那时起开始发力传统企业市场。

青云表示,经过测算,如果将稳定业务放在私有云,把敏态业务放在公有云,采用混合云比全部采用公有云成本节省40%。青云科技的优势在于从设计架构的第一天开始,青云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就是同一套架构,能为客户提供一致性的体验。

在起步期,黄允松曾指出,“青云科技的第一步是公有云,第二步是私有云,而且这两个东西一定要放在一起考虑的,同步走”。如今,随着上云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逐渐多元且复杂化,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正在一步步印证黄允松的思考。

陈维广介绍,对于青云科技而言,坚持一体化云计算架构的路径在公司成立第一天就是清晰的。在最初做宏观抽象架构设计时,青云科技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架构,完全点对点的机器人协调管理模式。一个节点出问题,还能有无数节点无缝接管。不仅能有效保障服务的稳定性,运维团队的人效比也能做到极高。

商业嗅觉加上偏执或许是创业能持续下去的秘诀。技术优势上,陈维广还从复购以及创新上加以说明。他细数道,青云科技是国内第一家推出SDN、第一家推出按秒计费和资源秒级响应的公司,并推出了国内第一款Kubernetes发行版等等。

“竞争对手如果今年和你有差距,明年他就会追上来,所以你要不断推出新的东西。”陈维广说道。

青云科技副总裁刘靓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断提前看到1~2年后的未来,至少保证产品上能有1~2年的领先性,不断往前看,不断迭代自己,永远产生1~2年的空间,青云就是这样很艰难的活下来的。”

这件事对于黄允松似乎不算一项枯燥的任务。

对于工作与爱好,黄允松总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持续动力。他曾出现在IBM的员工队列中,也曾出现在《是谁误解了红楼梦》一书的后记中:黄允松先生年轻有为,自筹资金创办的红楼艺苑网站。

黄允松是个能倒背《红楼梦》的痴迷者,青云科技的命名就来源于薛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在差异中寻求机会

“青云科技现在做到一两百亿市值问题不大的。要做到千亿的话,可能还是需要一点时间,企业服务就是这样的路径,他需要更长的时间。”陈维广对青云科技的期待并非止于上市。

但正如其在招股书中对竞争环境的描述,青云目前在一个具有马太效应的行业。在公有云领域,公司的云服务业务面临阿里云、腾讯云等资本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在私有云领域,公司的云产品业务面临着华为、新华三等大型企业竞争;在混合云领域,基于对未来前景的看好,传统公有云巨头和私有云大型厂商在青云身后快马加鞭的追赶,持续加强混合云解决方案的战略布局。

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云计算渗透率也只是在10%左右,中国的渗透率相比之下还有差距。这些数字表明,即便巨头当道,云计算依然值得重兵投入。

不难看出,在此前黄允松的商业策略里,“中立”是避开巨头的关键词之一。早在2017年,黄允松便把这两个字当作创业秘诀之一,曾对外表示青云科技不做巨头生态体系中的业务,而是聚焦传统精英行业,比如传统金融以及制造业、能源等行业。

优刻得CEO季昕华此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也表示,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需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云,这时候“中立”就很明显,假设某一个公司拿到阿里投资,肯定会采用阿里云,不敢用腾讯云,那么优刻得就可能变成第二选择。

但仅仅中立是不够的,中立将抹平优刻得和青云等云企业的差异。有超过十年企业服务投资经验的陈维广认为,目前IT领域也有属于自己的趋势:容器、云原生和开源。

对于黄允松来说,开源并不陌生,他曾先后投身Eclipse、Hadoop及Linux的开发。2018年7月,青云基于Kubernetes之上构建的KubeSphere容器管理平台正式发布。目前,KubeSphere作为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会员已有多个项目进入CNCF Landscape,完全开源备受社区用户认可。

同样曾就职过IBM的陈维广评价:“选择开源,生态就会有更多贡献者,未来才能成为标准,就能有更扎实的上下游生态,加速服务上的增长。服务所带来的增长比资源更有生命力,这已经是被过去很多IT/CT国际巨头反复验证过了的。”

陈维广介绍,现在全球最大的三家容器平台是红帽的OpenShift,KubeSphere,和Rancher。其中,青云的Kubesphere是唯一来自中国的参赛选手,“虽然各有差异,但面对足够大的市场前景,大家依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饼很大,但大家吃进嘴的很少,还有大块的饼在外面。”

另一方面,最近大热的云原生,被很多人理解为应用的云化,但在陈维广看来这样理解并不全面,“云原生的意义在于,任何开发者都可以至下而上的催生创新。”以KubeSphere为例,容器是开源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在它之上开发应用和工具。

这也关乎下一步青云科技的打法。

“一流公司卖服务,二流公司卖产品,而优秀的公司制定行业标准。”陈维广认为。青云的混合云解决方案既是符合云计算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开创了更适应未来趋势的模式:以KubeSphere构建分布式容器层,支持多云的资源利用,同时也有iFCloud统一多云管理平台和OpenPitrix多云应用管理平台。最终给到用户的是应用程序(企业级),而不是单纯去做“云资源”、甚至IDC的传统生意。

“其实大家问到很多青云科技的问题,包括亏损,怎么看接下来的发展,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到更多的东西,上市只是一个开始。”陈维广表示。

2016年,一场分享会上,陈维广高调判断企业服务的春天就要来了,但如今这个进程却比想象中慢一些。

这位一路从美国投资到中国的投资人总结:“在美国做SaaS软件的创业公司,不需要太担心如何去构建销售渠道。美国有健全的销售渠道,这些公司只要关心如何开发产品,而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市场差异性很大,客户的差异也很大,客户需求以及渠道完全的就是非标的。如今只有云计算或许可能建立这种标准化。”

巨大的差异化里,技术变革浪潮中,早期的从西到东无法奏效时,一套属于中国长尾市场的特殊打法正在被中国创业者们琢磨、求索、演进。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