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___  冯南垣  河南省晋商会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三十八):六百年天岩范家对岩山寺的保护

   发布时间:2022-10-16 15:24     来源:清凉普扇文化    浏览:2158    
核心提示:岩山寺金代壁画复原图佛教传入我国两千多年来,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深入人心。寺院建筑作为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梁思成曾在《中国的寺院》一文中指出: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必须是从他们的旧文化、旧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这个旧建筑的珍贵传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晋商年会  全球晋商年度峰会

岩山寺金代壁画复原图

佛教传入我国两千多年来,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深入人心。寺院建筑作为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梁思成曾在《中国的寺院》一文中指出:“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必须是从他们的旧文化、旧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这个旧建筑的珍贵传统中,佛教以及寺院也有很大的一份贡献。”

山西繁峙历史上长期处于五台山核心区,又是滹沱河发源地,华夏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封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随着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发展,也给繁峙地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佛教即文化,佛教不仅是宗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经过近两千年的文化磨合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宗教文化体系。建筑本身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受到外来佛教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双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佛教寺院建筑。

繁峙境内寺院众多,其中不乏年代久远、极有价值的传统古寺院。天岩村岩山寺就是繁峙境内现存七个国宝单位其中的一个。探讨岩山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遗产的保护者,对于我们了解繁峙地区人寺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乃至村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佛教在北魏时期已经发展昌隆,深受历代统治者及广大信众的追捧,以及地方上又有“一处佛寺护一方安宁”的思想,久而久之,寺院日常小规模维修,乃至寺院重修扩建,都由村中善信自觉自愿完成。笔者以繁峙天岩村岩山寺现存碑记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岩山寺宋、金时期扩建,主要功德主是全县第一纳税大户,本村厚氏家族,厚家不久没落或迁移他处。到了明清两朝,维修重建主要功德主则是范家庞大家族,兰孙桂子焕人瑞,凤冠鸾诰回天章。寺院住持倡于前,经理和于后,村民竭力捐财、不辞手足之劳,于是画栋雕宇,撤故鼎新,神明欣慰而人民欢乐。

北宋创寺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金代称灵岩院,位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东山乡天岩村,距砂河镇13公里,海拔高度1409米,村西与山会村洪福寺相邻。村南山脉叫“灵岩山”,是五台山东台支脉,有“一线天”“双龟峰”等景观。天岩村南山上建有文笔塔,古时有文笔蘸墨的奇观。

天岩村位于滹沱河南岸、五台山脚下,土地较多, 梯田平坦、整齐,地块长达700米,这种地块,是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完成的。

岩山寺元代为五台山大华严寺真容菩萨院下院,坚州(即繁峙)佛教管理机构僧正司所在地。岩山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金代宫廷画师王逵所绘壁画闻名于世。

关于岩山寺的建寺时间,繁峙民间相传,北魏和平年间(460~465),从平城(今大同)来了一位高僧,在此建寺,每天几十位匠人吃饭,由他一人料理。高僧因一次用神通把自己大腿伸进灶膛里,点火烧饭,不小心被人撞见,不便久留,一路向南,来到繁峙东山乡茶坊村沟口山洞坐化,成为肉身菩萨,至今受人香火供养。

据寺内明代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所刻《历代建新碑记》记载:“稽古灵岩寺,创自前代金时,完颜亮之正隆三年(1158年)”。寺内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各庙碑志》,也认为是建自金代正隆年间。百度百科搜索“繁峙岩山寺”条,亦延用此说。

柴泽俊、张丑良先生编著的《繁峙岩山寺》中介绍:岩山寺内原有一个石醮盆,文革中被毁坏,1954年勘察记录,其上刻有:“维大宋国代州界繁畤县咸宁乡天延村灵岩寺”。说明北宋已有此寺。

另据本县学者李宏如先生《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记载,“岩山寺石灯,刻于北宋元宋元祐三年(1088年)七月二十六日记,原存岩山寺南殿佛坛上……2002年11月发现丢失,可能是2001年重修南殿时被盗”。就按寺内可知文物石灯上的时间北宋1088年计算,也比金代1158年要早70年。

1970年前后,天岩村生产大队出土两个同样大小的宋代石棺,其中一个被村民置于水渠旁盛水喂羊,后来不知去向。另一个石棺于1997年被县博物馆收藏。石棺刻文为:“代州繁畤天延村第一等厚宗妻李氏山坐主,家人厚吉葬”。刻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经幢刻文有“维大宋国代州界繁畤县咸宁乡天延村弟(第)一等税户厚延吉妻王氏。

综上,天岩村出土文物可以互证,岩山寺始建于北宋,确定无疑。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文物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繁峙岩山寺两件珍贵文物的相继被毁、被盗,是绝对的损失。文物损失一件,就永远失去一件。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本土文化遗产资源不可逆转的枯竭。

天岩范家

据繁峙天岩村《范氏家谱》记载:“始祖增公、胜公等兄弟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由陕西范家堡,路经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至繁峙天岩村”。

到了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范家已是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据李宏如《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记录有灵岩寺铁钟,铸造于明成化六年(1470),铭文刻有繁峙天延都施钱功德主,范厚夫妇、信官范羽夫妇等范家族人31人。其余有薛、陈、刘、王、周、孟、郭、付、赵、贾、吴、杨、颉等杂姓。范氏成为村中主要捐赠者。

铸于明正德三年(1508)灵岩寺铁磬,铭文中助缘功德主范氏有11位,其他三位是潘、齐、颉姓,可见此时范家已是财力雄厚。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繁峙岩山寺的现存明代碑记中,有三块均是为范氏一个人的功德实行所刻,这是为什么呢?

一次刻碑

刻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实行碑记》称,范寿禄,父亲叫范苇,是个读书人,考中秀才后,却英年早逝,母亲刘氏又正当中年,而亦早亡。留下范寿禄兄弟幼小,家道极贫,身无所栖之所,好比蓬随风去,命不暇度。“然而范寿禄存心不污,致行不苟,幸而皇天护佑,不负辛苦,助以力气,添以资财,娶妻刘氏,克勤克俭,颇度时光”。范寿禄仅有薄田数亩,凭力气吃饭,夫耕妇织,竭力成家。

长久以来,信仰是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宗教信仰是信仰的重要部分。范寿禄夫妇善根深厚,信仰佛教,持斋施供,周济贫苦,多修善事。他不忍岩山寺历经几百年风雨飘摇,檐墙毁坏,于是施财维修,不行募化,补葺修理,建寺工匠一日三餐的饭食,亲自馈送。他用行动诚心感动四方檀越,十里八村都来随心喜舍,多少不等。

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 起,范寿禄夫家里原有米八斗(约100斤),至天启七年(1627),共计八年,积累谷子八十石(约9600斤)。有了这些积蓄后,开始拆盖岩山寺西殿,塑像、金妆佛像,共费银四十五两。

万历年创造碑人有范寿禄的父亲范苇老弟兄13人及侄辈10人。

崇祯三年(1630),起工拆盖伽蓝金刚殿四间,至崇祯五年(1632)七月完工,此次共用木材砖瓦,木泥石工、塑画颜料、金妆、人工饭食,共总计费银七十八两五钱,各村布施者银二十八两三钱,范寿禄夫妇实费银五十两三钱。此次修建,范寿禄的三个父辈均已过逝,维修岩山寺的重担落在他的身上。

二次刻碑

十年后,即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范寿禄的侄子范霖捐银十两,并撰文刻碑,再次记述了这位本族叔叔修建岩山寺的功德懿行。“族叔寿禄起事农业,恨绝佳嗣,普以广桑,心思布毛”。表明范寿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却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四方信士薰于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其鸠工庀材之用济需不竭,约费五百金,而叔之微囊亦几告匮矣。未数年,五殿辉煌,聿观厥成也”。在范寿禄夫妇善行正念的感召下,十方信善施财,共花费五百两白银,半数由范寿禄承担,岩山寺五殿辉煌,焕然一新,而范寿禄微囊告匮。

三次刻碑

大明国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张献忠,枭雄并起,天崩地裂,卷起千堆雪,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太平。这一年,五台山繁峙天岩村岩山寺重修,代州秀才王维藩撰文谨书《重修灵岩寺碑记》。他说,范寿禄积善成性,不吝喜舍,“前后共修十二载,约费金四百余两,众善捐助一半,其余罄家囊、卖牛畜以补数,其苦行可备举矣”。范寿禄为了保护村内岩山寺这座古刹,可谓是倾尽家财。今天庙貌鼎新,殿宇重光,其功其德不可没也,亦令后世观者仰止景行。

笔者统计出该功德碑记中记载了54名范氏族人布施花名。

佛教认为:四无量心分别为:一、慈无量心,即友爱之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二、悲无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众生脱离苦境。三、喜无量心,即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欢喜之心。四、舍无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执着,又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之,故又名等心,或者均心、平心。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

《大般涅槃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范寿禄夫妇舍小家为大家,为保护本村岩山寺文物建筑遗存,十几年苦心经营,乃常人之所难及,着实令人钦佩。

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世人智者不多,迷者不少。佛教认为,只有去机心,事本觉,才能任自然,明大道。

大明崇祯十三年后二百余年,繁峙天岩村岩山寺已是风雨飘零,狐鼠摧残,过往人士,见此低徊,嗟叹不已。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岩山寺正殿倒塌,瓦无一片,木存四五,金代王逵花十年心血,所绘精美水陆壁画,荡然无存。当此时,又是村中范氏起而修之,经理人由范喜润等13人组成,其中不乏秀才、增生等有文化的念书人。据笔者对清道光三年(1823)刻第一通《重修灵岩寺布施碑》统计,范氏家中有90人,共施财384两白银。与明末比较,范氏族人明显增多。

五十年后,即清道光1870年,岩山寺再次重修,钟鼓二楼,乐楼禅房,革故鼎新,范氏合户开山施舍木料五百千文,范万寿舍地……,表明范氏家族有了自己的林场庄田。笔者统计范氏家族22人参加经理人,其中有耆宾范伦,修职郎范丕德。

过了十二年,即光绪八年(1882)岩山寺重修地藏殿,经理人由范氏15人组成,其中授赠耆宾就有5人。不数月而功成。清代受赠耆宾是给予村中年高望重的老人的荣誉称号。选定后要详报山西总督、巡抚批准,最后还要报送礼部备案,注册批准后,方称“耆宾”。“耆宾”的社会地位高于举人,有朝廷发给顶戴、官服,核准乘坐轿子的品级。由此可见,范氏家族在繁峙县中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

直到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岩山重修文昌阁,观音阁,共集资1000吊,范氏家族继承好善乐施好家风,纠工经营,劳心劳力,是工程经理和布施功德主的主力军。其中范贵堂施钱100吊,首屈一指,可见其财力之巨,范家有145名参与此次维修,占本村施钱人数九成以上,足见人丁之多。

每个人都有智慧的种子,都有宽容、向善的心,即便看起来最十恶不赦的人,都肯定有过若干个善良的瞬间。所以,你一切的修行,就是为了增益这善美之“根”。然后才能生根发芽,源远流长。繁峙天岩范家从明洪武年间至民国,世代族人自觉自愿对村内历史文化遗产岩山寺保护,对乡里公益事业热心捐助,就是“慈悲喜舍”、“止恶修善”人文精神的忠实践行。

岩山寺南殿壁画原图

后记

纵观山西繁峙历史悠久,自古人文经济繁荣昌盛,“晋人将有事于河,必有事于瀖池”(出自《礼记》),瀖池即今滹沱河。两千年来,佛教在繁峙境内也是顺应历史潮流,一同发展壮大。然而时过境迁,自封建社会没落消亡后,佛教一蹶不振,失去了原有的光芒,至今一直在走下坡路。经过十年浩劫,国内大量的建筑文物遭受破坏,繁峙岩山寺仍保留了极具价值的南殿金代壁画,难能可贵。不能不说与天岩村范家,六百年慷慨施财,子孙相继,劳心劳力,保护文化遗产有关。

岩山寺(亦称灵岩寺),金代称灵岩院,是当时代州境内、五台山中有名的寺庙。现存代县钟楼内还有一个金代灵岩院遗存文物,一口万斤铁钟,《代州志》载,此钟不知何寺之物。繁峙文化学者李宏如先生考证认为:此钟铸于金大定八年(1168),重万余斤,铸造工艺一般,铸文有“侯赟”、 “王颜”等人名,与今天繁峙县天岩村岩山寺,金正隆三年(1158 年)所刻“绘水陆殿壁画碑记”中“侯赞”、“王颜”相同,很可能此钟为繁峙灵岩院铸造,大概因其它原因,未运回寺中,留在代县。笔者将此事附在最后,以便后人研究国宝岩山寺历史文物遗存,作为参考。

本文责编:贺先森

本文作者:清凉逸人,山西繁峙清凉书院院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

壬寅年九月十九日焚香沐手敬作于繁峙清凉书院“观我堂”。

清凉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书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县职工幼儿园等四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为繁峙县宣传部命名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点,繁峙县关工委家庭教育工作站。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宇丛峙、智慧圆融”的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