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内参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陈春梅:我的爷爷陈永贵-7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商人网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5年4月13日 16:45


七、把妇女、老汉组织起来


 

抗战刚结束时,农村生产力十分落后,农民还在生存线上挣扎,依靠单个力量很难完成农业生产。人们既兴奋又焦虑,解决温饱问题成了一种期盼。1946年,中央号召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以变工队、耕田队、互助组等多种形式组织互助合作。这意味着农民在农闲时各家干各家的活,到了农忙时,就今天帮这家,明天帮那家,相互帮助完成农活,但地还是各自的地,粮食收成各归各。


 

为了保障秋季征粮,走乡串村的干部宣传成立互助组和组织起来生产的好处。农民听得点头,走了后照旧。此时,大批青壮年被抽调支援前线,只有妇女和老汉们留在村里。转眼到了春分时节,该往地里送肥料了,可上前线的人们还没有回来的消息。刚分了土地,却没人耕种,多可惜!区里来了工作人员,让村里的妇女和老汉们组织起来变工互助。妇女们直嘟囔:“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就是男耕女织,还没有听说过妇女上地的!”老汉们含着烟袋在一起议论:“什么叫变工互助?没听说过!”


 

爷爷听了说:“没听说过的事多哩,现在青壮年都支前去了,难道等着土地荒了?节令不饶人,过了春分,可就误了大事了。”他边做思想工作边带领大家干起来。每天天刚亮,爷爷站在高处喊着:“上地了,上地了!”年轻的妇女把孩子交给婆婆,顾不上吃饭,怀里揣着窝窝头出来了,老汉们含着烟袋哼着小曲也到了地里。在爷爷的组织下,老汉们在前面掌犁耕地,妇女们在后面跟着撒籽,互助组自然形成了。姐妹们离开灶台,第一次到了宽阔的土地上,觉得怪新鲜。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有说有笑地聊着:“山上亮堂,比闷在家里强!”“让那些男子汉们回来看看,没他们咱也能种好地!”“种地没人家还可以,怀娃娃没人家可不行!哈哈哈……”犁地的老汉们听了直摇头:“这年头……”


 

没有公婆、大伯和小叔子在身边,女人们毫不拘束地大声说话,畅快地笑着。干活时,她们毫不示弱,听从老汉们的安排,认真地播种,种完李家种张家,不一会儿就耕种了一大片地。前线的民兵惦记着家里的土地,派了贾来恒和梁便良两名代表回来播种。回到家里,没见到人,走到地里,只见爷爷领着妇女和老汉们,在屹梁为上前线的人家播种呢。听说爷爷带着妇女和老汉先种参战人员家里的地,自己家的地还没下种呢,梁便良很感动,就和来恒两人悄悄地为爷爷的土地播了种。他俩返回前线后把村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在前线的民兵于是一门心思支援作战,再无后顾之忧。


 

区里的领导正在为组织农民大伤脑筋的时候,听说了这个典型,跑到地里找见他,问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上面一说就动了?爷爷说:“咱村有句话,叫做兵对兵,将对将,好汉对好汉,轱辘对捣蛋。在旧社会,我不也是一个好劳力吗,有什么用?给人当长工人家不要,穷得叮叮当当,真是人们说的‘放倒一根茭格栏,立起来一根粟粟秸’。现在我有了房有了地,为什么,还不是毛主席领导的结果吗?现在制度好了,大家都有了房和地,弄不好把房和地卖了就又穷了,不帮着干怎么行呢?”这朴素而不乏阶级觉悟的话,打动了区里的领导,意识到这个人不简单,真是想得深,看得远!回去后,就把他作为组织合作的积极分子大加宣传。


 





顶:1 踩: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1 (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68 (60次打分)
【已经有1人表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