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成大商者,必有大德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内蒙古日报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1年9月07日 10:13


 

窖藏天下银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中指出:1500年至1800年期间,欧洲从美洲抢劫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流到了中国,欧洲各国只是做了过路财神。这么多白银流进中国后,就有相当一部分进入“神秘的窖藏”,不再回流到世界各国。

“神秘的窖藏”指的是,当时的晋商为了化解风险,都修了又深又大的地窖,将挣来的钱全部埋到地窖。到票号兴起时,各商家大都在地底下建有银库,晚上备受东家掌柜信任的诚实伙计,背着装满银锭的竹篓,一步一步通过狭窄、幽深的通道,将每锭50两的银子存放在地底深处。

天下世人能放心地将白银交给晋商的票号,是因为他们信得过晋商。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3月18日的平遥专刊中介绍:“和今天银行的贪得无厌相比,票号是完全的商业道德时期。那时候,既没有不良抵押借款,也没有暗箱操作。商人之间的信任如此坚定,使得银行间可以建立一个汇款、信贷和汇兑系统,这是中国最早的融资模式。”

一件破皮袄与十万两白银

体现晋商诚信的有这样一则故事:清末平遥一位沿街讨饭数十年的寡妇老太太,某日持一数额为100000两的日升昌张家口分号汇票,到平遥日升昌总号提取银两。这张汇票签发时间在同治七年(1868年),与取款时间相隔了30多年。日升昌柜上的伙计已经换了几茬,汇票样式虽对,但颜色已经与几十年前完全不同。但日升昌总号的掌柜依旧详细问清汇票的来历,并认真查阅了数十年的底簿,如数兑付了现银。原来老太太的丈夫早年也是走西口的一位商人,在张家口经商,同治年间在日升昌张家口分号汇款100000两白银后回程,不幸中途病亡,尸首到家后身上值钱的只剩下一件破旧皮袄。后家庭败落后老太太沦为乞丐,而汇票是她几十年后偶然间从丈夫遗留下的唯一一件夹袄中发现的。此事使日升昌信誉更具,名声大振,潮水般滚滚白银伴随着信誉和快速的“业务增长”随之而来。

年终分红时财神也有一份

著名的晋商商号大盛魁,创始人是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祁城村的张杰、史大学。大盛魁是清代北方最大的旅蒙商号,鼎盛时期分号百余处,员工有六七千人,拥有约2万头骆驼的商队常年不断从事长途贩运贸易。其业务重心在内外蒙古地区,流动周转资金在外蒙古即达到1000万两白银以上。在乌里雅苏台的每个柜台长达60—70米,其存货仓库屋顶砖瓦从山西老家运去,宽大坚固,直到1952年仍被蒙古共和国所用,全部资产据当时人们说:“可以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到北京铺一条路。”

大盛魁的创业也始于走西口。康熙中期,三人一起走西口,起初经营了数年的小本生意,但成效不佳,艰难度日。有一年除夕之夜,风雪交加,有位老人到商号投宿,三人殷勤接待。老人放下行囊后出去找朋友,结果一去不返。三人便将客人的行囊驮子放在库房,每年年关打扫库房时都将它打扫干净贴上封条,等候原主人来取。年复一年,行囊上的封条新旧相叠,贴了厚厚一层,还是不见人来取。十多年过去,三人怕寄物存放太久变质决定打开驮子,开箱一看,尽是白花花的银子。三人反复商量后将这笔钱财当作货款使用,扩大经营规模,并按本计息。几十年过去后,生意越做越大,自己也由年轻后生变成了七八十岁的老头。直到他们临终时仍无人认领,他们便吩咐子孙,把这笔钱当作财神股,所分红利,除非原主,任何人不得动用。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到民国年间,大盛魁后来的伙计还亲眼所见,财神股仍然在参加分红。

晋商的这种诚信体系在很多方面,对顾客童叟不欺,对雇员同舟共济,对合作伙伴恪守信诺,哪怕是一去不复返的过路人,或几十年前的一笔生意,都有一份“不辜负”的情义。

经济学家梁小民这样评价晋商:“他们不玩那种坑蒙拐骗的小伎俩。他们把诚信作为经商的最高准则,在没有任何法律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下自觉地去实践。他们的这种商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方面,融入到商业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中。他们的成就证明了‘小富靠智,大富靠德’。成大商者,必有大德,晋商就是这样的大商。”

重走西口路,与大商大德的传统接上气场,使绵延千里之旅成为一次独特体验之旅,深入挖掘晋商精神内涵,弘扬新时期的财富与经营理念,以达对中国传统优秀商道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促进当今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 

 




顶:4 踩: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2.75 (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51 (67次打分)
【已经有7人表态】
2票
感动
4票
高兴
1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