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内参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未来山西果树产业走向何处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农民报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4年8月13日 11:28


 

区位优势:品种、气候与土壤资源,为山西打造全国最优果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产业定位:山西果树产业“苹果独大”和“产量优先”的现状必须改变

 

立足品质:在“品种、品质、品牌”等至关重要的环节谋求发展,是山西果树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依靠科技:开展以提高果品质量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和组织实施“果品品质提升行动计划”迫在眉睫

 

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产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是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的竞争,果树产业的发展亦不例外。未来山西果树产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毫无疑问是品质。提高品质是山西省果树产业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品质将决定山西果业自身的生存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地位。一句话,品质将是山西果业未来发展的“胜负手”。

 

山西发展果树产业优势突出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东侧,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的特点,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是我国最佳的落叶果树适栽优生区之一。在这片富饶土地上,孕育了20科41属142种之多的果树资源,而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也同时为果树的生长发育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山西境内分布有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棕壤土、黑钙土、褐土、栗褐土等土壤类型,特别是由黄土及黄土状物质发育形成的山地丘陵土壤,约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50%,其质地疏松,孔隙度约59%,碳酸钙含量10-14%,全钾含量可达0.5-2.5%,其它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是生产优质果品理想的土壤条件。

 

此外,山西大部分地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00-2900小时,且紫外线辐照充足,有利于果实着色。果实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于15℃,对果实糖分等干物质的形成积累十分有利。大于10℃的有效积温2200-4500℃,年降水量400-600mm,是对果实生长发育极为有利的气候条件。

 

感叹于山西独特的物种、气候与土壤资源,已故的我国著名葡萄专家欧阳寿如先生曾说:感谢老天爷赐给了山西能够生产出全世界最优果品的一方宝地!

 

山西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成立以来,山西果树产业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和规模扩张,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果树产业融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元素,迈进了建设果品强省的新阶段。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山西水果面积达820万亩,产量达702.5万吨,果品总收入174.3亿元,而干果面积也达到1000余万亩。山西当仁不让已成为国内北方果树的主栽区之一,生产的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杏、李、沙果、海红、山楂、枣、核桃等闻名国内外市场。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近510万亩,总产量达48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产业总体优势明显。

 

“十二五”期间,依据自然资源、产业规模、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等资源状况,我省已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形成了苹果优势栽培区、梨优势栽培区、葡萄优势栽培区、杏优势栽培区、地方特色小水果优势栽培区等5大水果优势栽培区。涌现出了30个优质苹果生产重点县和20个优质梨生产重点县。优质区域内优良品种和新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优质果品生产率达70%以上。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改变了晚熟品种一统天下的格局,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成熟期、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自国家2001年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山西认定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10多万公顷,绿色果品生产基地4000公顷,有机果品生产基地380公顷。全省涌现出12家苹果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占到全国的30%。与此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展,果品已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新西兰、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西果树产业面临的困境

 

山西果树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产量优先”的策略,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未能及时做出“品质优先”战略的重大调整,也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坚持的“产量优先”的策略,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以苹果为例,尽管运城市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低廉的生产成本,是我省苹果产量和效益最高的产地,但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制约山西果树产业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一、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造就丰富多样的生物气候类型,既有利于果树的多样性栽培种植,但也使果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程度受到严重的制约。果树种类虽然繁多,便产业却不易做大,即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与果树种类的多样性之间产生矛盾。

 

二、受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的相互制约,在难以达到高产的环境条件下,盲目追求高产。特别在果品优质产区,忽视质量品质,使得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即优良的产地环境优势与不适当的种植利用方式之间产生矛盾。

 

三、山西果树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山区丘陵果园的发展需求,即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山区丘陵果园的客观需求之间产生矛盾。

 

四、受客观环境和果树技术与劳动密集的制约,果园的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果树产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低廉的时代已经结束,即产品的劳动生产成本与产品的竞争成本之间产生矛盾。

 

更为突出的是,当我们努力扩大种植规模、片面追求高产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果品品质的追求,致使果品的品质和安全指标与国际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这是近年来山西果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直接原因。

 

尽管自2001年以来,山西的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绿色果品生产基地、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就总体而言,仅仅属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优质苹果的生产率仅为30%左右,达到出口的高档果率不足7%,而发达国家出口的高档果率达50%以上。

 

山西果树产业发展方向

 

目前,山西果树产业正面临发展突破的关键时期。突破困境、转型发展,是决定果树产业下一步能否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自2009年以来,我国果树种植规模已达1114万公顷,占到全球总面积的20.6%、总产量的20.1%;其中,苹果和果汁的出口量均占全球第一。但是,果品的消费仍以国内市场为主,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21.1%。从全球果品需求总量分析,未来国际市场需求量极大,我国果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优质高档果进入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目前国内果品市场竞争激烈、买方主导市场和国际货源不足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下一步山西果树产业发展,应以提高果品品质为导向,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遵循“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政府为后盾”的策略,在“品种、品质、品牌”等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质的突破。具体说来,关键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果品品质为核心,努力实现由“种植区划”向“品质区划”的转变。

 

山西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果树种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品质特点。因此,应坚持“品质最优、优质栽培”的原则,全力推进由“种植区划”向“品质区划”的提升,实现果树的最优品质特征和独特的生物气候特点的完美结合,凸显果品的区域品质特征。

 

二、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大力调整果树产业结构。

 

由传统的 “产量和产值”为依据,转变为以“质量和品质”为基础,大幅度优化调整干鲜果品的结构比例、干鲜果品的内部结构比例、果树树种内部结构比例、国际市场生产基地与国内市场生产基地的结构比例、种植业与加工业的结构比例等。

 

从山西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分析,各类干鲜果品的总规模以2200-2500万亩为宜,在适当控制水果种植规模的前提下,可将干、鲜果品的比例可控制为2:1。在水果中应逐步减小苹果的种植比例,加大梨和其他水果的种植规模;在干果中应以加工和兼用类红枣和核桃为主,在适宜区域发展仁用杏、榛子、山楂和扁桃等。使我省果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增加产业的持续稳定性,提高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

 

三、组织以果品品质为目标的科学研究,为打造山西优质果品原产地和区域特色 “晋果”品牌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组织实施 “资源与品种行动计划”。在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与优良品种的创制方面,扬长避短,力求突破,推出更多像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那样能充分展示山西产地优势的果树良种。组织实施“农药替代行动计划”,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占总产量40%-60%果品的安全性指标,控制在国际市场的要求范围内,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组织实施“果园沃土行动计划”,从根本上遏制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持续下降的状况,使“没有有机质的土壤等于沙漠;把土壤变成沙漠是灭顶之灾”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组织实施“品质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以提高果品品质为核心的相关栽培生理、栽培生态、贮藏生理学和果品品质标准与品质认证的研究,使得品质控制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和生产的整体环境之中。


TAG: 山西 果树


顶:0 踩: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2 (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52 (75次打分)
【已经有1人表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