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晋商会馆寻踪之西:剪烛西窗下羁旅思故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0年5月16日 22:51


  西宁山陕会馆

  地理坐标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兴隆巷,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对当时山西、陕西商人在青海的商业活动和促进工商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也见证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会馆沧桑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客居西宁府的山西、陕西籍商人,在今西宁东关大街路北捐资建成“山陕会馆”。1895年7月遭焚,1899年,由山西、陕西商人再度筹资,在现址(西宁市城中区兴隆巷22号)重建山陕会馆,占地面积约为5600平方米,兴盛时聚会商家多达五六十家。

  到民国后期,在西宁及青海东部各县相当一部分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籍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山陕会馆,人数达数千人之多。

  1987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以来,山陕会馆成为原西宁市烈军属服装厂的仓库,整个馆内乱七八糟、部分设施破旧不堪,一些建筑物房顶已毁坏。

  2006年9月,西宁市政府投资1580万元,对其进行了修缮。如今这座在西北地区有着百年历史、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西宁山陕会馆重新开馆,成为西宁市旅游的一处亮丽景致。

  建筑风貌

  会馆为清代民居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建有山门、钟鼓楼、戏楼、香厅、关爷殿、三义楼、财神殿、配房、厢房等建筑。山陕贾商以“义”标榜自己,崇尚节俭尚义、诚信不欺的经商精神。所以在会馆大殿内供奉着关羽塑像,作为会馆的精神象征和山陕商人的庇护神。会馆的重新开放,在供游人游览的同时,又能让商家领略山陕贾商节俭尚义、诚信不欺的经商精髓,激发后人包容诚信、尚义利民的时代精神,为夏都西宁旅游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

  张掖山西会馆

  地理坐标

  山西会馆位于张掖市小南街,张掖是丝绸古道上的重镇,晋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经营的实力范围,最先开始兴建会馆。

  会馆沧桑

  张掖山西会馆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人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解放前,曾设私立三晋小学。解放后,得到妥善保护和多次维修,并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张掖市文化馆驻地。

  1996年,张掖在城市建设中拓宽街道,山西会馆占压红线14米,需要拆除。针对山西会馆是拆除还是就地保护,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最后做出了南大街中心段在山西会馆山门前拐弯通过的决定。虽然街道绕弯使道路工程建设比预算多出100多万元,但山西会馆却完整无损地得到了保护。此举在 1996年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分片年会上传为佳话。

  建筑风貌

  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

  天水山陕会馆

  地理坐标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大同路和解放路交汇处。天水是陇南的重镇,也是关陇古道的必经之地。在明清时期,晋商商队驮着晋南的棉布、湖南的茶叶,汇集在天水,再由此运往各地。

  会馆沧桑

  清乾隆年间,晋陕商帮联合集资在天水市大同路和解放路交汇处创建“山陕会馆”,但这座山陕会馆与众不同的是会馆内部相互连通,但外部却各有一座门楼,分而治之。山西会馆大门向北,面朝解放路,馆内祀奉乡贤关羽,因而又称“关寺”。

  天水地理位置独特,使其成为连接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中转站,因而天水的山陕会馆有“一馆连六省”之说。

  据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山陕会馆曾修建了一座牌坊,1985年,这座牌坊被迁移到甘谷县十里铺乡五里铺村大象山下。民国时期,天水经济一度兴旺发达,跃居西北各省市之先。

  来到天水的晋商们不仅修建了山陕会馆,而且把山西的地方特产、地域文化也带入了天水。

  建筑风貌

  天水山陕会馆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大约一亩左右,同其他地方的山陕会馆相比,它只算是一个小“兄弟”,但它所包含的人文色彩却丝毫不弱于其他的大会馆。

  陕西会馆、山西会馆,从表面上看这是两组建筑,其实它们是连在一起的。山西会馆的大门朴素,黑底黄字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进入院内,迎面是聚会的殿堂,之后是一座大殿,门口悬挂着“陇上铁汉”安维峻题写的匾额。在陕西会馆和山西会馆间只有一个小铁门可以相通。

  【相关链接】

  晋商会馆核心建筑

  戏楼

  清朝时,各晋商商号有过一个规定:所有从业人员,都不得在商号所在地携带妻子家眷或结婚纳妾。而探亲分十年、六年或三年一次,每次三到四个月。因此,从十一二岁入号,到六十岁退休,一生中探亲的机会最多不过十多次。

  为了能消除掌柜伙计们常年不能回家的思乡之情,每逢年过节,便要以馆为家,张灯结彩,备美酒佳肴,尽力营造一种洋溢亲情的氛围,这样,家乡剧便粉墨登场了。久而久之,戏曲就成了远离家舍的山西商人交流乡情的话题,大家以看戏来娱乐消遣,排遣寂寞。于是,戏楼成了会馆所必有的建筑。每遇皇帝诞辰、国家大庆、生意兴隆、财源丰厚时,晋商会馆都要进行盛大的演戏酬神活动。久而久之,晋商会馆戏楼的规模便越建越大。

  关羽像

  就像西方人信奉上帝一样,山西商人同样崇敬自己的同乡关羽。在各地的晋商会馆里,没有不祭祀关羽的,关公受到了突出的真诚崇拜。

  对于关羽的崇拜,直接体现在晋商的经营理念里。在他们看来,童叟无欺即是天理,缺斤短两则为不义,买卖公平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 “良贾”形象


TAG: 晋商会 寻踪 剪烛西窗 故乡


顶:7 踩: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2.94 (1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98 (56次打分)
【已经有14人表态】
5票
感动
5票
高兴
4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