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___  冯南垣  河南省晋商会 

一号位的8项修炼

   发布时间:2023-11-07 16:12     浏览:743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家这个群体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从而使他们不得不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不断接受着公众的审视和指点。在企业内部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家这个群体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从而使他们不得不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不断接受着公众的审视和指点。在企业内部,员工们对老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希望他们做个“完人”。

不得不承认,有些舆论是有失偏颇的,所以,环境给企业家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我们在谈这个话题之前,还是要先做一个声明。无论是针对企业家还是高管团队,我们强调的都是一种理想状态,是我们希望抵达的方向。在现实当中,理想状态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实现,但有了方向,至少可以少走弯路。

企业家需要自我修炼

企业家的自我修炼,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自我提升。之所以称之为修炼,我认为,在企业当中,所有人都处于被管理的状态。比如,企业通过强大的管理体系,通过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员工的学习和自我学习。但是对企业家来讲,他相对受到的纪律约束较小,因此需要的是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修炼。

所谓的自我修炼,就是让我们寻求对内心世界和外部关系的和谐。我理解人生修炼有三个阶段:

首先是寻找自我阶段。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命的旅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寻求和谐的过程。比如,我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候,理想最为丰满,想法也格外活跃,却往往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反抗。我们会质疑父母、老师,质疑课本上的知识,心灵深处和外部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冲突一度会很强烈,直到有一天建立起自我,明白社会规律的界限,这种冲突才会缓解。

第二是征服外部阶段。人到中年,随着个人能力变强,有了对外部社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会开始向外部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能看到很多牛人,强悍到想征服这个世界,哪个男人没有这个梦想呢?看看普京有多少粉丝,就知道了。这种强悍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可能是成立的,但如果拉长周期、放大空间来看,任何强悍都会遭遇更强悍的反弹,也很难存续。大多数人做不了这种强人,但都有一个“自我确认、自以为是”的阶段。看看广大的在网络上被描述为“油腻中年”的这个群体,哪个不是自我确认、自以为是。

第三是内外和谐阶段。直到有一天会发现,这个世界既不能被征服、也不是刚硬无比,而是可以和谐相处的。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所遵循的规律存在一致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这种一致,就能找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很多事情就可以泰然处之,深处复杂的关系也可以实现很好的平衡。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相较于普通人,企业家更容易陷入各种关系当中,必须在内心的理想追求与外部的各种关系之间建立平衡——这个过程,就是修炼。但是,这些关系处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当中,环境在变,人也在变,我们生命中最基本的关系,亲人之间、父子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处于变化当中的,更何况是生意关系、客户关系,甚至是政商关系等等。所以,作为企业家,要想把自己和企业更好地融入复杂的关系,并实现各方面的平衡或一致,自我修炼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企业家需要平衡的三组社会关系

就企业家这个角色而言,所平衡的社会关系大致可分成三组:

1.企业家与企业的关系。今天的内容与企业家和核心团队有关,所以,我们要把企业家放在团队当中去修炼。而企业家与团队的关系,也是他和企业关系的一部分。所以,企业家如何处理自己和企业以及团队之间的关系,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2.企业(企业家)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需要企业家来定义的,很多时候,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企业家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家如何处理企业与外部的矛盾?如何参与社会的角色?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最为看重的是这一层关系,因此会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外部的社会活动当中,梳理外部与内部团队之间的关系。他们普遍更加热衷于成为公众人物,做外部的青年领袖,甚至还会带领团队去介入这种关系。不论这种情况是否合理,它依然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3.企业家与家族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企业家通常是企业的控制人,但是在家庭当中,他未见得处于绝对的威权地位,所以,他还会面临另外的问题。包括家庭和家族成员能否参与公司的管理活动?接班人如何安排?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企业的问题。这三组关系解决不好,会给企业家带来无限的烦恼,也会给企业带来无限干扰。

以上是企业家自我修炼和寻求和谐关系最主要的三个方面。

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我们首先聊一聊企业家和企业的关系。我们知道,企业是企业家为了一定的生存和理想创造出来的。但是,当企业确立之后,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并且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发展。在企业成长发展的同时,企业家也在成长。比如,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企业家会有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命题。从青年到老年,企业家的追求可能会从事业成功转向心灵自由,这与企业的成长轨迹是不一样的。而当企业家开始追求心灵自由的时候,可能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所以,当企业家关注于他的社会角色的时候,对企业来讲,恰恰是因为处于高风险当中,需要领导人的全心投入。

但是,企业从不成熟到成熟,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不断进入新的领域,要想在每个进入的领域生存,都必须做到精深。而企业家限于学习能力,未必能做到在企业所进入的领域都能精深。所以,企业家和企业之间有不同的发展轨迹。

正和岛的创始人刘东华曾经提出,企业家之于企业,就像带着孩子走夜路的妈妈,在过程中,她不仅要带路,还要不断地教孩子怎么走路、看路。等这个孩子慢慢长大,妈妈就不必时刻相伴了,他已经知道该怎么走了。对于较小规模,还处于创业期的企业来说,也像是一个孩子,需要企业家的深度介入,带领企业不断向前冲,因此,大事小情都需要操心。这个过程,企业家需要的是勇气,是胆大心细的开拓精神。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父母”也需要适当学会放手,给企业以足够的成长空间。比如,当企业发展进入到无人区,进入创新领域的时候,企业家的事无巨细,就会形成对企业成长的限制,并不断引发冲突。因此,在这个阶段,企业家必须区隔自身成长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并不断后退,把更多的责任转交给团队,而不是将自身成长的逻辑强行套用在企业身上。

通过对一些大企业的观察,我们也能再三确认这一点。比如任正非早期管理的方式就是事无巨细的,包括每个项目立项,每个人的录用、定薪等等,他都要亲自过问。但是,当人员数量破千以后,他开始慢慢从日常的管理和经营事务中抽离了出来,开始聚焦于战略。后来,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为老板,任正非的主攻方向又变成了思想文化建设,他开始扮演思想管理,企业边界管理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后退的过程,也是我个人非常赞同的一种方式。

在我看来,企业家未必非要退休,但他需要退后,要学会从舞台中央慢慢退向幕后。表面上看,企业家管理的范围缩小了,其实,幕后有远比台前更为重要的工作。这个过程不容易,但后退其实是更积极的方式,是打破熵增,激活企业的大智慧。而在现实当中,大多数人企业家做不到这一点。比如,有没有企业家能做到一年只做一回决策?很多企业家往往不敢,怕自己的团队难负重托。但是,假如企业家做到了,我认为,活到90岁都不必退休,依然可以操盘这个企业,就像王永庆、李嘉诚、默多克、巴菲特一样。我们说,90岁了,精力不行了,身体也越来越衰老,一天最多有一个小时的精力处理企业事务。但是,如果他能把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浓缩为一年一个决策,并且是一个高水平的决策,那么他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积极和健康的。在这种情况下,退休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后退”。

那么,对企业家与高管团队的关系,我的理解也是这样。企业家不需要退休,不需要在一个规定的年龄段,突然全面从企业管理当中撤出,而是要随着团队的成长和成熟逐步后退。

王石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他在九十年代末从万科退出的过程。他说,对一个人来说,所谓的名、权、利,不可能三样通吃,否则就要面临风险。就王石个人而言,他认为,他更加追求“名”,所以就一定要放弃“利”,因此,他放弃了很多股权。同时,他希望能够把“权”进一步让渡给职业化团队,他自己则相应地后退。

在后退的过程当中,他成立了一个以郁亮为核心的经营班子。退出的过程是煎熬的,因为在最初,企业家往往很难放下。比如,王石希望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列席会议,这其实也是大多数老板的想法。但事实上呢?在会议上,即便他不发表意见,与会者真的能够去除他的影响吗?他的存在,就是对决策的干扰,因为管理层对企业家的依赖是很强的。王石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放弃了旁听的打算。结果他发现,在诸多高管组织召开会议的时候,他只能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巨大的空虚感令人坐卧不宁,始终焦虑于会议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决策能否带来成功。散会以后,他想听听管理层的汇报。

结果,人家刚开了一个头儿,他就把人家打断了,说,我猜到了,你们讨论了哪几件事情,大家都做出了怎样的表达,最终推出了哪几项决策等等。高管们纷纷点头称是,王石也一度为此非常自得。结果,两次会议之后他发现,高管们干脆不汇报了,都在等他的“汇报总结”。他突然意识到,这种关系依然是对管理层的干扰。这促成了王石最终下定决心离开万科,这是他从内心真正放下的开端。

结果证明,万科的发展一直很好。所以,王石为我们竖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模板,就是当企业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团队的时候,就要依据这个团队的成长,实现逐步后退,这种后退对团队的成长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是处理企业家与社会的关系。从本质上看,企业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虽然具有独立的生命体,但与人这个生命体还是存在很大区别。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在实现了分工以后,还要有合作才能出效率,所以,又有了企业这样的社会组织。它是因社会需求而出现的,如果没有外部需要,企业一天都生存不了。

那么,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企业,拥有多种功能或机能。首先是经济机能。企业必须有效率地完成成果,这是一种天然的机能。如果企业没有效率、没有利润,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那么就不能存续。

其次是社会机能。在现实当中,每个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组织当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业组织。甚至我们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跟同事相处比跟家人相处还要久。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希望能够获取社会地位,希望通过社会的互动带来安全感。这都是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社交的需要。而人处在企业当中,企业必须满足他的一定的需求,否则就留不住人。为什么大量的自由工作者不能长期赋闲在家?就是因为脱离社会能够造成安全感的丧失。人是社会性动物,对组织存在天然的归属感,他拥有满足社会需要的需要。而企业也应该具备这个功能。

还有一种是政治机能,是一种调整人的利益的功能。人都要围绕着组织来做贡献,那么,组织用何种方式来分配利益?是许以金钱,还是许以权力和地位?这就是企业的政治机能。

所有的组织,都必须同时拥有这三个方面的机能。当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组织,基本都具备这三种机能,但是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其经济机能是排在首位的。所以,企业所遵循的伦理、原则,与其他组织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2004年,我到某央企做咨询,首先就是为该企业的一名高管做访谈。聊到组织发展和企业风险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企业里存不存在“让弱者有尊严”这样的命题?他很果断地告诉我,对企业而言,更应该侧重于“让强者有空间”,而不是“让弱者有尊严”。他认为,企业天生是一个对抗型组织,需要在竞争中获胜,过多地照顾弱者是很难存活的。

这一观点,在社会上显然行不通,因为社会负有保护弱者的义务,是让强者能够做事,让弱者也有尊严,能够维护弱者的基本生存。这一观点指出了企业所遵循的伦理规则与社会伦理的区别。而企业家如果能够基于这样的伦理规则,使用这样一套标准来衡量,能够带领企业走向成功,员工也能够因此而获益。这样的企业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反之,如果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家,他有可能会被扣上“不保护弱者”“不扶弱济贫”的帽子,并被打入“坏人”的行列。这是我的核心观点,即伦理规则的差别原则。

再比如,企业在做出贡献的同时,还会有“负产出”。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的都是“企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的宗旨使命是服务于目标客户”,但是事实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我们在高速公路上长途奔赴,停下来以后会发现,前风挡上面都是撞死的小蚊虫。这些小生命与我们有何冤仇?其实并没有,只是在各自既定的生活轨迹上一次“刹那的相交”所导致的一些后果。这与做企业何其相似?当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本着的是一些相当正面的原则,使用的也是一些非常正常的手段,但是于一些小的企业而言,可能就要面临无路可走的后果,这就是企业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所产生的“负产出”。

阿里巴巴提出的宗旨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所以,它一直在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包括高效的交易和交付,如何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并达成共识等等。这一使命并没有错,它其实一直致力于为生意服务。而从客观上看,也确实形成了让很多人无路可走的局面,线下商店倒闭一片。所以,做企业都是有负产出的,这是一种困惑。企业的体量越大,这种负产出也就越多。这就像我们骑着自行车飞奔和开着巨型卡车飞奔的差距一样,一旦出现事故,后者显然杀伤力更大。

这就意味着,企业组织与社会本身存在边界。当企业家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时候,无论如何,这是一种功德。同时也会为企业家带来无上的荣誉。但是,作为巨无霸型企业,那种横扫千军之力,难免会带倒一片。这种负产出一旦突破了转折点,突破了社会承受力的边界,反过来也会为企业和企业家带来巨大的伤害。而如果企业家试图在两种角色里寻求平衡,想在内部决策与外部决策之间腾挪,其实也是一种冲突的平衡,只是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而已。

那么,企业家如何选择?只能先把自己的第一使命做好,即把企业做好,低调做人,放弃无谓的光环,舍弃令人陶醉的社会角色,从而避免过度的关注与期待。事实上,很多企业家在成为焦点之后,又倒在了外部巨大的反作用力之下,这就是冲突最坏的结果。如果我们低头做事,聚焦耕耘呢?一些负产出可能在未被觉察到之前就被社会消化掉了。

第三,是企业家与家庭的关系。企业的伦理规则不仅与社会不同,也与家庭的伦理规则有所不同。我们讲过,企业是一种因外部而生的功能体,其内部的规则是因外部需要而产生的。比如,企业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必须围绕着客户的需要组织生产,这是一个前提。而社会一旦需要,企业所有的关系都必须以这个宗旨为中心来维系。此外,作为一个功能体,企业还要满足对抗的需要,比如竞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离倒闭就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家庭是什么?家庭是共同体,它是以内部和谐为前提的,其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即以家庭成员为核心。举个例子,你对公司员工的要求是,希望他们围绕着客户的利益去开展工作,开展业务,并实现盈利。但是回到家里以后,至少要把重心转向孩子。他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要把他的天赋调动出来。所以,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过程,需要成员间的相互扶持,而不能实行企业中的优胜劣汰。

在家庭的规则当中,生命的延续、家族的延续是一个重大命题。但是,当家庭或家族成员有进入企业的要求,甚至也有这方面的能力的时候,企业家怎么决策?我们认为,企业是一个对抗型组织。但当家族关系被纳入企业,关系会越发复杂起来,使企业丧失其对抗性。理论上讲,家族成员并不是为了企业需要而生的,他可能毕业于顶级名校,但未必与企业的要求相匹配。本来,社会上可能会有更适合于他的位置,但企业家却恰恰为他选择了最不匹配的一种,矛盾就会变得尖锐。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企业治理与家族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和企业家遭受的将是双重损失。

如何解决?有两点原则。一,从治理层面界定、切割好家族的利益。如,家族成员进入企业内部,不允许为家族谋取私利。这就意味着,在治理层面之外,经营层面可以允许家族成员的存在。二,家族成员一旦进入经营层面,一定要依据管理和经营的原则,使家族成员成为满足企业要求的成员。如果不遵循这一逻辑,最终,家族成员会成为管理团队的干扰因素。

因为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是高管团队,那么,只有依据上述原则界定好家族成员在企业当中的权、利边界,才能给管理团队营造一个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企业家的八项自我修炼

为了在这三组关系当中实现平衡,企业家从中要扮演好哪些角色呢?他们要如何进行自我修炼?

第一项修炼,实事求是。对于企业家而言,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且能在企业当中营造实事求是的氛围,是第一个修炼。如果凡事都能以客观的标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显然,在应对外部机遇或风险之时,企业也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需要改进之处,我们也能从善如流。

通常,企业面对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外部真实世界的信息会受到各种内部因素的干扰,从而使我们无法正确应对市场的反馈。在这种状态下,管理的基础建立于非真实的信息之上,真实的反应会从何而来?所以,大多数企业因危机而倒掉,并非企业家的智商与策略不够,更多在于对机会和风险没有感知或者感知不对。当企业家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无视客户的需求,无视一线的声音,无视竞争的来临。所以,企业家必须营造实事求是的环境氛围,使团队能够表达内心真实的声音,乐于反馈外部真实的信息。

古代王朝的覆灭,多半是由于高层的“智障”。外部世界已经狼烟四起,但大臣们只会投其所好,只为他展现歌舞升平的一面。大清就是如此,明明已经成为被时间、被发展遗落的灰烬,却始终在妄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即便口岸已开,与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已经开启,各国使节的频繁造访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真实的声音却始终不能为顽固的皇朝所采信。

企业里有无数种原因,可以破坏实事求是的环境。比如说高管有投机心理,不希望引入过大的压力。如果某件事超越了他的能力,他自然不愿意引火上身。比如对真实信息的反馈不但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反而会遭致埋怨和报复。再比如权力的恶斗,立场、角度和判断都是扭曲的,自然不会反馈出更加真实的信息……但是,无论原因有多少种,营造实事求是的健康环境,依然是企业家的最大责任。

一些最起码的原则是企业家必须要遵循的,比如,导向明确,尊重客观事实;明辨是非,严禁弄虚作假;节制欲望,避免投其所好等等。企业家一定不希望成为被攻关的对象,如果你的兴趣爱好,你的美好期待成为一种“导向”,对不符合期待的信息表现烦躁,久而久之,下面自然会选择性“投喂”,使所有信息都“深得朕意”。这种环境的形成,不利于企业的基业长青。

第二项修炼,做企业的企业家。大多数时候,企业家创立了企业,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企业家通过奋斗得来的,难免有企业是自己的孩子的想法。作为“家长”,企业家独断专行成为常态。而“做企业的企业家”,是要把自己置身于企业之下的。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会涉及到心态的转变。但是,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并且是独立于企业家而存在。这时的企业家只是企业当中的角色,为了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他要履行好这一角色,要按照企业发展的规律进行自我约束,使其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当企业家把企业交付给管理团队,也必须做到尊重团队。如果想让团队承担责任,企业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当这个团队需要建立权威,企业家把自己的权威复制给他,就是在扮演自己的角色。

企业家还要敬畏企业的内在规律。我们说,公司姓“公”,是因为,企业因社会需要而产生了政治机能、社会机能、经济机能,因而带有公共属性。企业家要放弃“企业是我的附属品”的心态,基于其社会机能,对加盟到企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给予尊重,给他以公平公正的对待。有些企业家很有性格,看谁都像是给自己家扛活的,一切由着自己性子来,对员工抱着一种爱来不来的态度。但是在现实当中,真正做强做大的企业,都很敬畏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尊重它的公共属性。因为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所以,企业家也必须从“公”的代言人的角度,按照公共规则来调整各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认为,企业面向社会的分享并不是境界,而是本分。企业提供了平台,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做贡献,也要按照社会分配的原则来获取回报。

尊重企业的内在规律,履行好企业家的角色,还包括为企业定义方向和边界。这种方向和边界服从于外部的机会空间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企业家的喜好为转移的。

那么,什么是敬畏企业之道?企业家应该是企业之道的代言人,要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这与开篇所提到的,企业必须尊重自然法则一样,要遵循天道、商道、人道,否则必然会将企业引入泥潭,必然会受到惩罚。

什么是天道?即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不能满足竞争的要求,就会被行业所淘汰。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把无依赖的市场压力在内部传递,必须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我们说,没有一成不变的胜者,不变本身就会积累失败。所以,企业家要守得住这种规律,从而避免遭到淘汰的命运。

而商道又是什么呢?企业的生存基础是创造顾客,这是商业的基本逻辑。在拥有顾客的基础上,企业还要盈利,所以还要经营。经营是为了顾客的利益而动员资源。在资源调动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要有相应的分工与合作,这也是企业运行的基本属性。没有分工与合作,没有合作精神,企业就不可能存在。同时,商业的本质是平等交换,其重点在于买卖双方的平等关系。如果商业环境不正常,当买方的权力越来越大,卖方就越来越被动,导致了企业在开展业务的时候一直低三下四,从赢得客户变成了有求于客户。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商业关系,其成因是国内商业环境造成的供应链的研发和投入不足,它导致了产业升级的巨大困难。去除这种现状的影响,商业的本质只能是平等交换。

那么,作为供应方,企业如何与买方建立平等关系?就是要在某些环节去均衡那些不对等的关系。比如,以前,我们得仰仗买方为我买单,所以企业不得不派出大量的业务人员去市场游说,甚至还需要一些不可言说的手段来辅助销售。这种商业上的不对等状态必定会使企业陷于被动,同时扼杀企业的创造力,拖住企业发展的步伐。那么?如何改变,让市场或者买方主动拥抱我们的产品呢?最好的方式是用技术提升品质,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这才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商道。

此外,还有人道。企业把人聚在一起的核心是利益,利益的本质是生存的机会和空间,包括权力、地位、名誉、尊严、成就等等。如果人在组织当中不能获得这些回报,就必然会选择离开。所以,对企业来讲,要公平公正地分配这种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企业家需要自省。比如,前一段时间,媒体热炒的上海文峰美发集团,就是因为这家企业的老板不但把自己神化了,而且还要全体员工像膜拜神一样膜拜和讴歌他。其实,人人都有自我美化的倾向,企业家也难逃人性的弱点。尤其是在拥有了权力地位之后,甚至在专业上也是一流的,就很难不陷入“万能的自我”的幻像之中。但是,这不符合规律。所谓的规律就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局限性。如果我们把自己包装得无所不能,其实是在封锁高管团队以及更多同事的机会空间。

做企业,一定要尊重人道。所以,我在很多企业与高管做访谈,常常问道,你的企业为什么会成功?很多时候,高管们反馈给我的信息都是,因为老板厉害。但事实上,这样的声音我是会忽略掉的,因为我看重的是,这个企业是否遵循人道。

第三项修炼,是战略定力。所谓定力,有几个要素;

1.有眼光,即拥有超越常人的洞见,能够看到机会,也能够感知危险。比如,别人扩张你保守,别人保守你扩张。如果这种战略选择是基于洞见的,是正确的,那么企业必然超越所有竞争对手,驶入战略的蓝海。反之,判断如果错误,结果有可能是满盘皆输。所以,战略的洞见是企业家非常必要的能力。

2.会销售。企业家光有眼光还不行,还要把想法销售给你的投资人,销售给你的团队,销售给你的伙伴,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加盟到你定义的方向上来。

3.要结果。很多企业家都拥有高屋建瓴的想法,但是却始终无法实现。为什么呢?因为他缺乏对结果的追求,只是沉浸于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界有人专门研究过科学家和教授群体,分析他们创业的成功率。结果发现,教授更加偏爱思考的愉悦,但对结果的兴趣不够,或者说不够投入。所以,思考型的企业家在很多时候会把摊子铺得特别大,但是却不收口。我们想忠告企业家的是,收口的技术,对结果的追求,恰恰是最核心的内容。所以,一定要紧盯结果。当然,如果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我们还要调整相应的行动方案。

4.有耐性。企业家要对战略保持耐性。在现实当中,企业家是最善变的群体。德鲁克和熊彼特强调创新,所以很多企业特别乐于折腾,甚至每个月都有新举措。但是,对于组织来讲,要有一个学习和消化的过程。有很多事情,企业家想明白了,但是,从企业家到高管团队,要把变革或者创新层层传递,最终使整个组织形成认知和反应,存在非常严重的滞后性。而由于企业家缺乏足够的耐心,过于善变,即便是正确的判断,也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在创新与善变之间,如何做到平衡?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尤其在大的战略上要有定力。而战略定力的本质,是深思考、长决策的过程。

第四项自我修炼,是提升心性。什么是提升心性?我总结为四点。

1、企业家要内心强悍。作为企业当中的一号位,站得最高,面对的复杂程度也最高,所以,从本质上讲,他也是企业当中最孤独的人。

作为企业的操盘手,还有很多信息是不能跟所有人交流的。曾经有一个江苏的企业家告诉我,在上市的过程中,他曾经数次遭遇现金流断供的风险,但是,为了增强高管团队的信心,他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公司,西服笔挺,情绪饱满,态度高昂。他说,我无法让任何人知道我面临的困境……我们说,高处不胜寒,所以,企业家要学会忍受孤独,耐受寂寞,接纳误解。

同时,企业家不要指望别人对你做出肯定。我们刚才讲过,企业伦理与社会伦理是有区别的,所以,企业家遭受外部世界的诟病,往往要多于好评。历史上的福特,现代的乔布斯,都有在企业最辉煌的时候被媒体包装成恶魔的经历。那么,企业家要成为内心强悍的人,并把企业的成功当成自己唯一的证明。

2、放大格局,不要总是盯着那些左邻右舍。我观察到,很多企业家的目力所及之处,不过是一起创业的伙伴,业务的一些周边,以及本地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看到谷爱凌拿到数个金牌,接了大量代言,但无人嫉妒恨。可是,邻居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多考5分,我们都会很郁闷。所以,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不要盯着留级生,要把我们的眼光、胸怀,放到更大的空间去思考。

3、开阔胸怀。要记得和光同尘。人无完人,也没有完美的事和完美的环境。在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些人不行,可能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大。

4、训练理性。企业家有很多的过程依赖,也许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曾经经历过欺骗、挫折,对人的信任度较低,所以不敢授权。所以,企业家要学习如何训练理性,恢复理性,要学习理性思考。同时,还要用理性训练直觉,不能太感性。

第五项修炼,是以身作则。我们昨天讲到了企业家要用“三信”,即信念、信心和信任,实现团队和员工对责任的承担。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员工和团队相信组织的未来,让他们接受你的信念,并转化为自身的信念。在信念之上,他才愿意对未来承担责任。以信心为基础,他才相信能成事。以信任为纽带,彼此之间才能合作。这是核心。

在企业当中,企业家具有充分的主动性。如果老板想让员工有信念、有信心、有信任,就必须以身作责。以身作则胜万言。不得不承认,老板是员工天然的榜样。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倾向于向外要求。企业家本身最有能力破坏规则,但是,别忘了,你的员工的榜样。所以,我们强调,团队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只有他会成为你的样子。如果你能够重视规则,遵守规则,员工也就能够重视规则,遵守规则。如果你做不到,也会把你的轻视传递下去。

第六项自我修炼,合理示弱。最权威的管理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有一篇文章认为,有效的领导力要学会示弱。普通人需要示强,这是为了在竞争中保存自己,在茫茫人海中能让自己脱颖而出。在企业当中,处于最高领导人的企业家却不能这样,他需要让别人发光、发热,把企业中每个人的“强”项聚拢起来。很多企业家习惯逞强,乐于展示自己的过人之处。他们不肯示弱,担心会让自己难以服众。其实,如果老板努力塑造自己无懈可击的样子,就意味着他不需要助手,因为“我自己就可以搞定一切”。其实,适当暴露弱点,有利于建立信任,有利于凝聚追随者。因为成功不取决于自身有多强悍,而是得益于你有多少帮手。

为什么善于示弱的人容易获得成功?在现实当中,一些处于创业期的老板,正是因为合理的示弱,吸引了资源。但是,成功使人忘记了初心,很多老板把“示弱”的优点丢弃了,变成了一个气势强悍的“大哥大”,全然忽略了由此带来的危机重重。

套用于生活的情境,比如,朋友聚会,其中有一个人完美无缺,把别人映衬得毫无光彩,那么,这样的聚会,你还愿意去吗?我们交朋友,常相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需要一个舞台展示自身的魅力,我们需要被肯定,被确立。企业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认为,适度地展露缺陷,恰恰有助于加强人的真实可信度。它令人感觉真实,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信任关系,也会使追随者产生坚定的关爱之心。

但是,示弱存在边界,要懂得如何谨慎地,有选择性地示弱。有些弱点是致命的,需要“藏拙”。比如,财务总监不是财务专业出身,或者在你所从事的领域有不专业的方面,这大概不能轻易示人。尤其是一些有损个人职业形象的缺点,比如一位律师坦陈自己不懂法理,这就不是合理示弱,而是在自毁长城。

第七项自我修炼,刚柔并济。企业是一个纪律性组织,当纪律性瓦解,企业就会被击垮。同时,企业是一个功能体,其纪律性来自外部对它的要求。显然,这个要求是刚性的。但很多企业却恰恰在这一点上失守。

对于企业家来说,早期需要勇气,后期需要智慧。勇气要求企业家能以特别的胆略守住原则和纪律底线。有道是,大善似恶,大恶似善。对团队的干部要求严格,就会使企业家显得像个恶人,但是,这种严厉对整个组织来说,却是极有好处的,它其实能够使人时时得到警示。还有,我们对一个员工最大的不负责任,就是放任不管。一个无所事事或者不承担实际责任的人,三年时间就可以成为废人。企业家切忌妇人之仁,不能当“好好先生”。

企业家还要至刚至柔。我们守住底线和原则,不能妥协,这是至刚。但是,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允许不同的意见。常见的误区是,大多数人因同而和,因相似而相互吸引,但是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也要能够开放包容,甚至互相学习借鉴,这是至柔。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更多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节奏,只是目标可能不同而已。当我们要授权给团队的时候,应该能够尊重这种不同。

第八项修炼,超越伯乐。这个提法来自马云。伯乐是辨识人才的人,但企业家不但要选人,还要用人和养人,这就远远超过了伯乐的格局。对企业来说,干活不是第一要务,重要的在于看人、用人以及激励人。所以,在用人的过程中,贯穿企业家和高管团队始终的第一原则,就是用人所长,并且要立足所长。

同样,企业家要学会培养人,即在发现人的潜质之后,进行重点培养。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都不够,也不敢投入。但正确的做法是,要舍得为他们交学费。

养人的方式有几种,第一,在他未能形成致命性错误的时候锻炼他,给予其试错的机会。当然,我们承认,试错的成本其实很高。一个新提拔起来的高管,面对新的业务,难免会有决策失误,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用人成本大大提高了。所以,养人的方式不是草率地提拔,而是在人才尚未承担大任的时候给予足够的犯错空间,让他在过程中历练,并走向成熟。否则,高层试错可能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更有可能是致命的。

并且,养人的目的一定是让人在某个领域超越自己,要敢于驾驭比自己优秀的人才。有些企业家对此非常怀疑,说,比你强的人怎么会追随你呢?实际上,我们说的优秀人才,也并非全方位地超越企业家。企业家的能力是高度综合的,是强大的系统资源协调能力,但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能够被组织起来,更是这种能力的强大体现。

以上是企业家要处理好的三组关系与八项自我修炼,是我通过经典著述和咨询实践得出来的切身经验,仅供各位朋友参考。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