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___  冯南垣  河南省晋商会 

在上海滩 马云再次掀起金融风暴大讨论

   发布时间:2020-10-27 15:21     来源:财经    浏览:3419    
核心提示:编者按在10月25日举行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的一席发言引发热议。在演讲中,马云直言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我们的金融还是青春少年,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创新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为未来担当,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他还强调,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是基于大数据的信用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晋商年会  全球晋商年度峰会

编者按

在10月25日举行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的一席发言引发热议。在演讲中,马云直言“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我们的金融还是‘青春少年’,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创新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为未来担当,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他还强调,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是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P2P不是互联网金融,“不能因为其将整个互联网金融公司给否定了”……

马云的此番表态随即引发各方讨论。有观点认为,马云关于建立包容性、可持续金融体系的呼吁合情合理,反映了当前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激烈竞争态势,也有利于推动监管进一步走向完善;但也有观点指出,“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如何才能更富建设性地看待此次争论?为此,我们摘录了正反两方的代表性观点,并在文末附上马云此次发言实录,希望能够触发更为理性的思考和讨论。

正方观点:

马云呼吁建立普惠金融体系,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竞争明牌化

昨日(10月25日),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了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演讲,呼吁面向未来思考,建立普惠的金融体系。

《金融时报》称在中国,小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更愿意借钱给大企业是长期存在的矛盾,缺少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小溪小河",就会出现马云说的"涝的时候涝死,旱的时候旱死。"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大约有4.6亿人没有正式的银行信贷记录。中小企业一直难以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而传统银行主要由大型国有银行主导,偏向大型公司和国有集团等抵押物充足的机构提供信贷。马云呼吁银行放弃当铺思维,用风控技术提供无抵押信贷。金融系统应该减少对大型银行这样大江大河的依赖,更多地利用"湖泊,水塘,小溪小河和沼泽地"这样的生态系统,将资金注入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带动经济发展。

《南华早报》则大篇幅引用马云观点,认为今天的世界迫切期待一个真正为未来思考的、全新的金融体系。过去的金融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真正包容、可持续和绿色的金融体系,必须用技术驱动。"这世界上没有没风险的创新。"

路透社也援引了马云建立包容性、可持续金融体系的呼吁。马云在演讲中表示,现有金融体系应着眼于服务中小企业、年轻人和下一代。"今天的金融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他表示,"我们有责任和思考,去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未来、属于年轻人和下一代,属于这个时代的金融体系。"

公众号“湾区经济评论”撰文指出,金融行业已经成为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交锋最激烈的战场。从这场辩论来说,双方都有些话不好明说,但激烈的态度,几乎已经明牌了。“虽然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辩论,但马云仍占据上风。”

该文认为,归纳来看,这场辩论与其说是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博弈,本质上来说更是一种蛋糕分配机制的讨论。

监管,必然还是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利益大于一切。

毕竟2008金融危机,国有力量全盘操控的金融系统,成功避免了风险,这是前车之鉴。

马云,则相信必须靠互联网改变金融业,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效率,当然也不会有阿里巴巴帝国,更没有当下蓬勃的科技互联网行业。

双方的竞争一触即发。

文章援引路透社的报道称,因为支付宝的营销能力,之前代销基金的传统银行和经纪人等传统途径被边缘化。传统银行对此非常不满。“还比如,消费贷,银行和互联网都可以做,但很显然,事实已经证明了,传统银行做次贷生意,风控和能力上,有着明显的短板。”

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不平等的竞争。传统银行享有着独家的吸储资格,而互联网在效率和技术运用上的优势,对传统金融,毫无疑问就是降维打击。

互联网浪潮滚滚而来,传统金融所能做的,不是阻挡,而是必须且只能融入。

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竞争明牌化的一种体现。

无论如何,这场火星四溅的大讨论,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反方观点: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银行靠"当铺思维"赚钱,支付宝靠年轻人借钱 ........ 对于监管和资本,谁都有点抱怨的理由,唯独蚂蚁没道理。”

——某位资深投资大佬

再过几天,阿里巴巴的"兄弟" —— 蚂蚁集团,就要上市了。而还未上市就估值翻番的蚂蚁,让马云也惊呼感叹:

"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上市,在纽约以外定价,这是第一次,在五年前甚至三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但是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马云昨天在外滩金融峰会一不小心的"畅所欲言",给本就炽热的资本市场又添了一把柴。

在这场不经意的非正式发言里,马云金句频出,给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带足了"高帽子",句句都点到了投资者的心坎里:

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

马云称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创新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所担当;

不能因为P2P把整个互联网金融都否定;

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不是欧美的就是先进的,要考虑和未来接轨;

谈蚂蚁金服:史上最大规模IPO,在纽约之外定价"这是第一次";

新冠疫情影响远超当下讨论的技术问题,其影响力不亚于二战;

数字货币会重新定义货币,就像苹果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

不得不服。在几大科技巨头里面,阿里系在资本市场上是玩得最溜的,投资者关系上也是把控的最好的。

关于阿里系的"市值管理"和资本游戏,我们已经聊过了,应读者强烈要求,今天来聊点基本面。

我们将顺着马云上面的几条金句,深挖细刨一下蚂蚁集团的"印钞机"业务——给年轻人放'小贷'。

图:蚂蚁的最主要收入早已不是"支付"

如果说中国人只有一个国民APP,那一定是微信。但如果说有两款国民APP,那一定是微信和支付宝。

虽然支付宝的用户"仅有"10亿,不及微信的14亿,但其确是变现能力最强的APP。

毕竟,支付宝的所有业务都和钱有关的。而微信之前主要靠给兄弟企业导流为生、即使是现在连卖个广告都小心翼翼。

蚂蚁真正的增长引擎在哪儿?

目前的支付宝已经和诞生之初大不一样,最开始支付宝只是一个纯粹的支付担保工具,现在已集齐了贷款/理财/保险/外卖/出行/电影票/团购等7颗龙珠。

图:蚂蚁招股书上对支付宝的描述

这让人不禁想问,蚂蚁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

在一般人眼中:蚂蚁就是支付宝,提供支付服务,赚取手续费收益。

在喜欢讲故事的卖方分析师眼中:蚂蚁是"与钱有关的一切事",关注的是支付宝上面的基金直播/金融产品销售/区块链应用/数字货币/数字经济社会的新基建。

但在买方机构眼中,前一个视角想的太少,后一个视角又想的太多。

老百姓最好理解的支付业务,毛利和增速都并不高;而卖方分析师研报里的那些概念故事,离钱又是在太远了。

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前最应关注的还是蚂蚁最接地气、毛利极高、增速很快的微贷业务。

毕竟,买方机构主要关注可持续的增长逻辑。只有找到那个最主要的、且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增长引擎之后,才能判断一个公司是否能一直坐在火箭上。

而对于蚂蚁来说,现在最主要的增长引擎,既不是来自支付(的手续费),也不是帮助用户"赚钱"(的服务费),而是给用户借钱(的利息差)。

虽然马爸爸经常"吐槽"银行,但自己赚着钱还是很香的。

1. 微贷——蚂蚁的增长引擎

先说明一下,下面的文字看起来会有点绕口。

但这并非我故意为之,也不是因为内容太难大家才读不懂,而是阿里/蚂蚁的业务名称都采用一些很高大上的辞藻,读起来有点绕口。出于严谨起见,我并没有在文中替换他们,依然用的是招股书中的业务板块名称。

1.1 从支付到金融

蚂蚁的商业模式遵循着"引流-变现-赋能"的发展逻辑:高频的数字支付板块用于引流,低频的数字金融板块用于变现,而底层的中后台板块则是用于场景赋能。

图:蚂蚁集团能力体系

蚂蚁集团的增长引擎的切换,也遵循这个发展逻辑。

2019年,蚂蚁集团正式进入"变现"阶段。数字金融板块的收入超过了数字支付板块,成为了蚂蚁的主要增长引擎,见下图。

1.2 基于微贷的数字金融

而在占了蚂蚁一半以上营收的数字金融中,微贷业务又贡献了其一半以上的收入。

图:数字金融下的三大板块收入

1.3 微贷业务成为增长引擎核心

也就是说,在蚂蚁集团中,仅金融板块旗下的微贷一项业务,就超过了整个支付板块的营收,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最主要的增长引擎。

2. 蚂蚁微贷是什么?

2.1 蚂蚁微贷如何获客?

微贷业务,顾名思义,是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的小额贷款服务。

蚂蚁在招股书上写道,由于(传统的) "金融体系中的线下渠道可能无法触达用户,客户洞察相对有限,因而无法充分服务这些需求"。

图:蚂蚁的过会问询材料

而阿里则通过互联网为客户创造消费环境,随后让作为兄弟公司的蚂蚁来服务客户的资金需求。

蚂蚁用高频但低毛利的支付服务来积累用户,然后在业务环境中,引入了低频但高毛利的微贷服务,来收割利润。

2.2 蚂蚁微贷怎么赚钱?

熟悉银行业的朋友很清楚,国内银行中,其实有7成以上的收入来自于贷款利息。

我国银行的增长引擎不是来自于支付或交易(的手续费),也不是帮助用户理财(的服务费),而是来自于贷款(和存款之间的净息差)。

实际上,蚂蚁微贷也是如此。

蚂蚁虽然名义上不放贷,但借助金融机构的资金,还是为客户提供了贷款产品。

蚂蚁在招股书中写道,"蚂蚁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 98%。" 这部分信贷余额又叫「助贷业务」余额。

而蚂蚁2%的「自营贷款业务」主要是为之前没有服务过的群体提供贷款,用少量自有资金来探索用户群体特征,来探索如何降低新贷款群体的不良率。

等到蚂蚁将贷款不良率控制住后,就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为这部分新群体提供贷款。而这部分贷款也就从「自营贷款业务」余额、变成了第三方的「助贷业务」余额。

「助贷业务」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就等同于银行赚到的净息差。目前,蚂蚁的技术服务费率和大型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水平(2%)大体近似。

(不过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净息差水平有所下降)

从上面我们可知,蚂蚁微贷赚的钱和银行一样,都是来自于贷款业务中的"净息差"。

但为什么微贷龙头是蚂蚁、而不是个人业务做的比较好的招商银行呢?

这就要从为什么银行不想发放小额贷款开始说起。

3. 不是银行不想,而是银行不敢

3.1 "嫌贫爱富"的银行

网易有个纪实文学栏目——《人间》,里面讲述了各行各业的人间百态,其中几期和小企业贷款有关

文中的"我"是一位刚转入上海某银行的信贷管理部的新人,主要负责对信贷员(业务员)拉到的贷款项目进行风控尽调。

一次尽调结束后,作者跟随的前辈向信贷员发怒:"你一开始就认定了我俩是'冤大头'"。因为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如果客户资质优秀,那么来回的交通费都可以算入借贷成本。而那次尽调,作者是坐地铁往返,说明信贷员认为这次客户资质不够,很有可能是白跑一趟。

图:截自网易人间<我们银行,早就不做大额小企业贷款了>

在银行借贷过程中,光交通费用就可能上百,仅调研成本就一次上千都很正常。

如果客户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那这笔业务的利润可能连尽调审查的成本都填不上。

在“嫌贫爱富”的银行面前,小企业很难借到小额贷款。

3.2 "当铺思维"的银行,最爱房产

而如果小企业想从银行里借到大钱,那就更难了,即便应政策要求专门成立了小微企业部。

在银行实践中,很多借到钱的小微企业都是大企业的附属/关联公司,大公司为他们提供担保(无论是显形的还是隐形的),而小公司把钱用于大公司的业务。

图:截自网易人间<我们银行,早就不做大额小企业贷款了>

若小企业想自己从银行借钱,那就得拿出足够的抵押资产。

对于银行的这个"坏毛病",马云昨天的批评还是很一针见血的:"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

那么,银行喜欢什么抵押物呢?银以地为天,当然是地产。

图:网易人间<小企业贷款,让银行如临大敌>

此外,小企业很难从银行里借到钱,不仅是规模小或者是抵押物,还因银行中的每个经手人都天然的恐惧风险。

对于银行的这个基因缺陷,马云昨天的批评还是很一针见血的:"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在银行一线,如果信贷员遇到企业贷款逾期,那么他只能选择低薪待岗、清收逾期,或者永远离开银行这个圈子。

正因如此,一个银行人越是理性,越是会贯彻"看不懂的业务我不做,摸不透的抵押我不收"。

那对银行人来说,什么资产他们既摸得透、又看得懂呢?

那当然是有政府背书、价值又高又稳定的房产。

毕竟,现在连黄金质押都有掺假的风险了,如下图。

3.3 重视"资质"的银行

由于业务员的一次失误,就可能砸掉自己的饭碗、赔光家底,所以他们只愿服务有"资质"的客户。

图:网易人间<小企业贷款,让银行如临大敌>

那么,哪一类客户最有资质呢?见下图,不多言了。

图:截自前文<中国的银行,靠谁赚钱?>

而现在蚂蚁的微贷业务能够蓬勃发展,说明小企业/消费者一直都有着强烈的小额贷款需求,只是过去银行没能满足这个需求。

"我听过很多的银行讲,我们要给中小型企业贷款,我听了5年了,但是有多少银行真正脚踏实地在做呢?很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马云在2008年的豪言  

在当时,大家都没有太把马云这句话当回事,觉得马云又开始吹牛了。不仅如此,甚至当时很多金融大咖都在嘲笑马云,觉得一纸命令就能打败支付宝,完全不是银行的对手。

只是不曾想,12年过去之后,不仅马云的豪言早就实现了,甚至蚂蚁科技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市值超过工商银行。

只是,当时的蚂蚁还很小,就算只和"宇宙行"1对1battle,也不可能改变银行。

"打不过就加入",当时还叫支付宝的蚂蚁希望和银行合作,让平台上的中小商家获得贷款。

蚂蚁基于自己对平台商户的了解,将优质的、有贷款需求的客户推荐给了合作银行,同时还提出用联合贷款的方式降低单笔贷款的违约风险。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蚂蚁认为有"资质"的商户企业中,只有那最不缺钱的2%获得了贷款。

这就是说,只要银行人还按照传统的贷款模式,即使从高成本的线下改成了低成本的线上,仍就依然只会给最不缺钱的企业发放贷款。

和银行的合作没有成效,于是蚂蚁只能提枪上马。自己先去闯出一片天,然后再来带银行一起玩。

不熟悉真实的银行一线业务的朋友,建议看一遍以下对话(节选):

4. 蚂蚁的"开源-节流-降损"三板斧

4.1 节流-用互联网降低流程成本

"在解决问题时,很多时候人们会陷入传统误区里。持续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打破既得利益。"

                                                                                —— 蚂蚁副总裁陈亮

(他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还引出过一次风波,被传比阿里CEO逍遥子还富14个亿。)

蚂蚁在"革命"上早有先例,它让中国提早进入了"无现金"社会,让小偷劫匪成功"失业"。

而在微贷行业中,蚂蚁也在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改造贷款尽调。以"借呗"为例,只用点击"确认借款",一笔贷款交易就自动完成了。

蚂蚁通过贷款环节的数字化,将单笔的借贷成本压低到个位数(相比起银行的动则上千元),让微贷业务变得有利可图。

4.2 开源--将电商客户转化为微贷客户

在"节流"之后,蚂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开源",让更多的用户能够贷款、想要贷款。

银行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时,需要"足额的住宅"做抵押,这是因为他们只懂房产、也只信房产。

而蚂蚁为客户放贷时,只需要订单截图、资金流水等数据就可申请,这是因为他们了解电商生意。

图:《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

比如在做信贷考察的时候,蚂蚁还会去关注店铺响应时间,因为它反映了店铺对客户的重视程度。一个能及时相应客户需求的商铺,肯定是一个认真经营的商铺,他们是最需要钱、也最不可能恶意逾期的客户。

通过对电商业务(现在是新零售)的了解,蚂蚁将阿里生态的所有用户都变成了微贷业务的潜在客户。

(其实在这一点上,美国和中国是一样的,无论是银行还是电商平台,其行事风格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亚马逊的Amazon Lending业务就是给卖家放贷款,最高能到100万美元,最长时间1年。这块业务美国的银行一样不敢做,但是Amazon去做了,而且坏账率极低。原因就是Amazon对放贷的客户非常了解,说是没有抵押,但在大数据面前你真的一览无疑。)

4.3 降损 -- "真"大数据来提高风控能力

在投资某家银行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只是净息差指标,还有不良率指标。

不良率是违约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它体现着一家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如果不良率过高,大量的贷款资金成为无法收回的坏账,那再大的净息差也收不回成本。

而蚂蚁背靠阿里,在新零售领域的数据和算法储备可能是全国最强,对贷款违约率的估算也更准确。

不但如此,阿里还经常提供贷款优惠,鼓励客户使用蚂蚁的贷款产品。(比如上图中的"10天无息贷款"优惠)。这是因为,客户使用微贷业务越多,其积累的数据也就越充足、算法的进化也更完善,蚂蚁的风险控制能力也随之越来越强。

图:《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

根据《蚂蚁金服》一书的数据,阿里小贷最高的不良率也只是超过2%,其余时间一直保持在1%左右。和几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相比,蚂蚁的风控能力相差无几 (但别忘了,蚂蚁的小贷客户大部分都是银行曾经"看不上"的客户,而且蚂蚁的放贷利息还要更高)。

图:几大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水平变化

蚂蚁通过"开源-节流-降损"三板斧,证明了其微贷业务的赚钱能力。

但是,作为关注增长的投资者,还得看蚂蚁是否能找到足够多的资金源,来支撑其"坐上火箭"的微贷业务。

毕竟,想要挣大钱,先得有充足的"弹药"。

5.微贷业务的"弹药"从何而来?

5.1 微贷业务的资金紧箍咒

想起以前有个段子:

某金融机构高管,在例会上问在座的员工:"公司什么资产最值钱?"

有人抢答:"21世纪当然是人才最值钱"

高管笑道:"你们也太看得起自己了,最值钱的是我们的牌照!"

这位高管所言不虚,银行之所以能在贷款业务中赚的盆满钵满,正是因为他们能合法地以低利息获得居民储蓄(大部分来自居民),然后再将大部分储蓄以高利息给贷出去(大部分流向国企)。

图:来自前文<中国的银行,在赚谁的钱?>

政府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十分严格,民间基本没法成立银行,即使是又红又专的阿里巴巴也不例外。

转机出现在2014年,银监会放开了设立民营银行的口子,阿里开始了网商银行的筹建工作。

但银监会毕竟带着"银"字,对非银的新玩家十分审慎,给阿里留下了两道紧箍咒:1).最高持股比例不能超过30%;2).网上开户只能办理二类账户,即不能为客户提供大额储蓄业务。

 

图:银发【2016】302号

二类账户最大的问题就是,阿里还是没法在吸纳社会储蓄,没有廉价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即便是「网商银行」获批成立,阿里仍还是得依赖大型银行出资,来降低资金成本、扩大资金规模。

看到这,也更能理解昨天马云在会上对监管的吐槽:"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作为巨头的阿里都是如此了,其他民营微贷公司的待遇更是好不到哪去,只能通过各类金融"创新"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金融"创新",大多都沦为收割中产家庭财富的"天雷滚滚"。

那对于资金难题,阿里是怎么解决的呢?

5.2 头部机构: 从金融到科技

对于风控得力的金服(FinTech)龙头来说,将资产证券化、折价换成现金流是常用的方法。

蚂蚁在2015年获批发行了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不用再找银行借钱,而是可直接将贷款打包、卖给金融机构换取现金。

蚂蚁的微贷客户违约率低(不良率≤2%),蚂蚁以一定折价出售,金融机构很愿意购买。于是,蚂蚁在那几年通过发售大量的ABS,解决了资金端紧缺的问题。

但是,2017年之后,银监会为例控制小贷公司的杠杆水平,宣布将ABS并入表内。受此影响,ABS的发行规模也被迫下降,变相弱化了蚂蚁的放贷能力。

图:蚂蚁ABS存量规模

政策的变化推动了蚂蚁的转型。

于是,蚂蚁同年在北京宣布,"未来会只做Tech(科技),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

自此,蚂蚁通过贷款撮合服务(前面提到的「助贷业务」),让金融机构直接给用户放贷,而非自营。这样就既不用担心监管上的规模限制,也不用担心资金的杠杆风险与成本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蚂蚁的确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公司。马爸爸坚持只让TMT分析师、拒绝金融分析师来跟进蚂蚁也是有道理的。

5.3 中小机构: 借"高利贷"

相比起蚂蚁,其他小贷公司没有阿里生态的消费场景、也没有阿里大数据的风控能力。这些小贷公司不了解客户,更没法了解他们的真实借贷目的。

金融机构当然也不会接盘这类高风险贷款,于是这些小贷公司只能另辟蹊径,从那些愿意承担高风险、贪图高收益的渠道拿钱。比如说,以P2P理财平台的形式找不明真相的散户借钱。

然后,这些P2P平台再将高昂的借贷成本转移到客户身上。

图:仅供说明,无特别含义。

为了盈利,风控能力越弱的公司,贷款产品的利率反而越高。很多小贷公司必须依靠36%的贷款利率才能维持业务运转,甚至还不惜用上"砍头贷"等高利贷工具。

(注:网捷贷和闪电贷是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借贷产品)

实际上,他们就是披着"互联网金融公司"皮的高利贷公司,玩着击鼓传花的投机游戏。

6. 微贷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6.1.击鼓传花的小贷公司

之前讨论过《为何所有巨头,都成了金融平台?》,其中就引用了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对金融本质的定义。

他提到:"金融不能自娱自乐,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不然就是泡沫。"

前面讲到了,政府为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多次对微贷业务进行了政策指导。

(对于"系统性风险",马爸爸昨天在会上也有犀利吐槽:"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当时,各大小贷公司热衷于用高额收益从居民手中"借钱",然后再放贷给学生、炒房客甚至是赌徒。(在网易「人间」里搜"贷款",里面有很多赌狗故事)

而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主,很多并没能在微贷热潮中借到钱。

而某些受益于微贷政策的企业主,却又把银行贷款拿出去放高利贷、搞投机。(今年市场上就有很多流言,说有客户拿到银行的优惠贷款后,转身就去大城市预定了好几套住宅。)

结果,很多本是为了帮助实体行业的小微贷款,要么是被挪作他用、要么是被小贷公司玩成了高利贷,催生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于是,微贷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来了。

6.2 微贷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天雷滚滚",2017年底,国家开始暂停发放网络小微贷款金融牌照,实行只出不进。

图:截止2017年的P2P问题平台数量

在重拳之下,2018年之后,小贷公司的数量逐年减少。

6.3 玩家在减少,利润在增高

在小贷公司的数量逐年减少之时,小贷业务的利润率正在提高。

近几年,国内利率不断下行,而部分小贷公司由于风控薄弱或是涉黑背景,仍顶格采用固定的最高利率。这使得互联网小贷和正常商业贷款的利差越来越大。

利差越大,高利贷的超额收益也就越高。在利益面前,一些赌徒式的小贷公司不但铤而走险,进一步加剧了民间借贷纠纷。

于是,国家再次出手,近期调整了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上限,将其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LPR)挂钩,"腰斩"了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从36%降到了15.4%)。

在利差缩减了之后,那些缺乏风控能力、没有融资渠道的小贷公司/P2P平台日子就更难过了。

但是,这对蚂蚁这类风控能力强、融资成本低的巨头来说却是极大利好。

7.中小玩家出局,巨头玩家崛起

7.1 供给侧改革:中小玩家无利可图

腾讯的深网团队曾对民间借贷机构的成本进行了拆解,值得一看。

图:<拆解民间借贷利率成本:此前为何居高不下?>

虽然中小银行拥有牌照带来的资金成本优势,但是他们的获客成本和不良率过高,整体成本在16%以上,已经超过了国家当前15.4%的利率上限。

而没有资金优势的互联网助贷平台的情况则还要更糟,即使他们按36%的利率上限放贷出去,最终利润空间还不到2%。而且,一旦不良率出现波动,这部分利润还需要吐出来。

根据《IT时报》的统计,如果以目前15.4%的利率上限计算,大部分互金平台都无法盈利。

图:<拆解民间借贷利率成本:此前为何居高不下?>

不过,这轮政策调整对蚂蚁集团的影响不大。

一是蚂蚁的微贷业务主要是通过第三方助贷的形式,蚂蚁的自营贷款只占约2%。

二是蚂蚁的"借呗"年化利率大致在10.9% (取决于分期期数),虽然毛利很高,但也仍远低于新的利率上限。在文章前面提到了,蚂蚁的自营贷款还有6%上下的净利润空间。

清除劣币的供给侧改革,对蚂蚁这样的行业巨头来说,实际上是个重大利好。

7.2 供给侧改革: 别人的痛苦,蚂蚁的快乐

路子越"野"的公司,在这轮金融供给侧改革中,越难以活下来。

那些玩"击鼓传花"游戏的互金平台,由于缺乏获客渠道和风控能力,必须将资金成本和流量费用转嫁到新客户身上。盈亏看命,自身对于成本的管控能力几乎没有。

但即使获客成本再高,这些野路子的小贷公司也得硬着头皮上。因为一旦新客户消失,资金链就会断裂。

之前就有媒体爆料,一些小贷公司甚至要花50元才能买到一次点击。

图:《50元一个点击?现金贷行业陷流量恶战》

在供给侧改革之后,小贷公司必须优化成本,才能维持平台的运营。但是,随着获取新客户越来越难,大部分小贷公司终将会慢慢被市场清洗出去,要么被迫转型或是回归地下。

而正规军的蚂蚁,依靠成熟的风控能力、资金渠道以及通过阿里系积累的数据能力和获客场景,不仅不会被供给侧改革拖累,反而还会因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获利,成为A股少有的"会飞的大象"。

8.对蚂蚁的两大争议:监管与伦理

在上期内容<贝壳的「增长飞轮」,是如何转起来的?>中,有读者留言说:"在一个无序的天量市场中,贝壳无疑是开发出了一个金矿,但将来如果赢家通吃也有很大的问题。"

这句话放在微贷行业也是同理。

前几年混乱的微贷市场仿佛是个线上版的高利贷市场,是一个多输的竞争格局。

而自蚂蚁发力微贷之后,不仅提高了新零售客户的获贷能力,还降低了非银贷款的实际利率,形成了一个多赢格局。

更重要的是,蚂蚁在方便客户的同时,其盈利能力也不逊于守着金饭碗的银行贷款业务,硬是将银行当初看不上的小贷业务改造成了数字金融时代的"印钞机"。

在这轮供给侧改革之后,微贷市场上大概率将只会剩下几个巨头玩家,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高

而蚂蚁,作为市场份额和业务能力最强的微贷龙头,还将在其「增长飞轮」的带动下,坐上火箭继续飞奔。

但在成功的盛誉之后,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吐槽蚂蚁的声音,有投资大佬私下表示:

"这些年中国给了支付宝足够创新的机会,理念上很宽容,世界上也领先,脱离于央行之外的资金流,美国都没这么开明。现在做大了要高估值上市了,反过来怼监管。这几年监管不仅没有制止支付宝,还把它的对手都干掉了,所以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可以。"

蚂蚁,不只是对监管束缚的挑战,还有对消费伦理的挑战。

蚂蚁营收的快速增长也离不开其蓬勃发展的消费贷,和年轻人超前的消费观。这股潮流也是蚂蚁在一直推动的。之前只是号召大家剁手买买买,现在升级成了让大家借钱买买买。

让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在刚毕业甚至是还没毕业就背上一屁股贷款,真的有利于社会么?

近期我经常去杭州出差,从杭州东站出来坐地铁时就能一眼看到蚂蚁花呗的广告。说实话,这些广告对我来说挺难接受。

每一张海报下方都写着:"花呗,5亿用户的快乐生活"。但这种眼前的快乐,真能带来长期的满足么?

蚂蚁上面的这些广告海报,再加上它那坐上火箭的消费贷营收,让我们积极参与蚂蚁IPO之余,不由得也有一丝三观上的顾虑。

在蚂蚁这类公司和我们这类投资人的助推下,在让“5亿用户过上快乐生活”的同时,下面这条段子或也将成为现实。

对于监管和资本,谁都有点抱怨的理由,唯独蚂蚁没理由。

附: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全文

尊敬的李强书记,尊敬的陈元主席、小川行长,各位领导,各位金融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会的邀请,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交流。

2013年,也是在上海,我跑到外滩金融峰会发表了一通互联网金融的异想天开的观点。七年过去了,今天我这个金融的外行,又来了。

今天要不要来讲,坦白说我也很纠结。但是我想我们这批人,有一个东西是责无旁贷的,就是为未来思考的责任,因为这个世界虽然留给我们的发展机会很多,但是关键性的机会只有一两次,现在就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所以我想我还是要讲一讲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我们自己十六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加上担任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者期间,跟全世界的学者、专家还有实践者认真探讨交流得出的。我想我反正已经退休,就畅所欲言一下,分享三个观点,供大家参考,可能不成熟,讲得不对,贻笑大方,大家估且一听:

第一,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些思维上的惯性,比如总觉得要为了跟国际接轨,必须要做欧美发达国家有,而我们没有的所谓空白,要填补国内的空白。把填补空白当作追求的目标。

我一直觉得填补空白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不是因为欧美的就是先进的,就是我们要去填补的。其实今天我们不应该要和哪个东西接轨,适应哪国的标准,填补哪个空白,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怎么和未来接轨,怎么适应未来的标准,怎么弥补未来的空白,我们要想明白未来是如何的,以及自己到底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然后再去看看别人怎么做,如果永远重复别人的语言,讨论别人设定的主题,我们不但会迷失现在,而且会错失未来。

二战以后,世界需要恢复经济繁荣,布雷登森林体系建立起来,对全球经济的推动是巨大的;后来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巴塞尔协议讲的风险控制越来越受重视,到后来变成了一个风险控制的操作标准,现在的趋势越来越象是全世界变成了只讲风险控制,不讲发展,很少去想年轻人的机会、发展中的国家机会在哪里,这其实是导致今天世界的很多问题的根源。我们今天也看到巴塞尔协议本身也让欧洲的整体创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金融数字化方面。

巴塞尔比较象一个老年人俱乐部,要解决的是运转了几十年的金融体系老化的问题,系统复杂的问题。但是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中国的金融和其他刚成长起来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在金融业是青春少年,还没有成熟的生态体系,没有完完全全的流动起来,大银行更像是大江大河和血液的主动脉,但是我们需要湖泊、需要水塘,需要小溪小河,需要各种各样的沼泽地,缺少了这些生态系统,我们才会涝的时候涝死,旱的时候旱死,所以今天我们国家是缺乏金融系统的风险,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病,就象老年痴呆症和小儿麻痹症,症状看起来很象,其实差别很大,如果小孩子吃了老年痴呆的药,不光会得老人的病,还有很多见都没见过的病会冒出来。这个巴塞尔协议就是考虑治系统老化、过度复杂的老年人的病的,我们要思考的是跟着老年人我们要学什么?要知道老年人关心的是离医院近不近,年轻人关心的是有没有学区,是完全的不同体系的思考。

第二,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我们这代人必须有所担当。

习主席讲过“功成不必在我”,我理解这句话讲的是一种责任,讲的是为未来、为明天、为下一代担当。今天世界的很多问题包括中国,都只能用创新去解决;但是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没有人带路的,一定需要有人担当,因为创新一定会犯错误,问题不是怎么样不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之后能不能完善修正坚持创新。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当年的赤壁之战,曹操把船连起来的思考就是最早的航母的思考,但是一把火让中国一千年再也没有人敢去想航母这个事,这是一个错误消灭一个创新。

七八年前我提出过互联网金融,但我们一直强调互联网金融必须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丰富的数据;二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技术;三是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用这个标准衡量,就会看到P2P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但是今天不能因为 P2P把整个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创新否定了,其实我们要想一想如果全国几千家P2P犯金融公司的错误,是不是我们其它地方出了问题?中国如何可能在几年内出现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这完全是不敬畏技术,P2P是一批打着互联网金融幌子,拿着合法牌照的骗子。

今天我们的监管确实很难。创新来自市场,来自基层,来自年轻人,对监管的挑战越来越大。其实监和管是两件事,监是看着你发展,管是有问题的时候才去管,但是我们现在管的能力很强,监的能力不够,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监和管不一样,政策和文件也不一样,今天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政策太少。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制订政策是一门技术活,其实解决系统复杂性的问题,我可以提供淘宝的经历作为参考。当时淘宝的政策非常复杂,商家都看不懂,后来我们提出来,加一减三,你要加一条政策,就要减前面三条。我们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多,导致的结果是谁都干不了什么事,谁干都可能出事情。

理论和系统是不一样的,专家和学者是不一样的,专家是干出来的,干得很厉害,但不一定会总结,很多学者是不具体干,但是能形成理论。只有专家和学者结合起来,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去创新解决今天和明天的问题。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P2P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它给我们的启发,不是否定互联网,而是不要再重复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我觉得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一些处长,监管到后来,变成了自己没有风险,自己部门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险,整个经济不发展的风险。未来的比赛是创新的比赛,不仅仅是监管技能的比赛。我的理解,习主席说的执政能力的提升,是指发展了并且监管有序的发展,而不是监管了没发展。

第三,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

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最当的当铺。这在当年也是很厉害的思想,没有抵押,担保这些创新,就没有今天的金融机构,中国经济40年来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但是靠资产和抵押的体制会走两个极端,我这几年跟很多企业家交流,中国的金融当铺思想最为严重,要么是资产全押了出去,压力巨大;要么肆无忌惮贷款,不断加杠杆,负债搞的很大。有个段子可能大家都知道:你向银行借10万块,你有点慌;借1000万,你和银行都有点慌;借10个亿,你一点不用慌,银行会很慌。

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来30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我们必须用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IT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要饭也必须有信用,没有信用,连饭都要不到。

世界期待一个真正为未来而思考的全新的金融体系。

如果二战后,当时的人们能够有这样的远见和担当为未来、为年轻人建立一个全新的金融体系,今天的我们同样有责任思考未来的金融体系。未来的金融体系,要从帮助20%的人,到帮助80%的小企业和年轻人;要从过去的人找钱、企业找钱,做到钱找人、钱找企业,钱找好企业。评价这个体系的唯一标准是普惠,绿色,可持续,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起决定性作用。

今天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今天我们的技术发展让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些,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今天全球的金融体系必须改革,不然不仅仅是失去机会的问题,而是让世界会陷入混乱的问题,因为创新走在监管前面是正常的,但是当创新远远走在监管前面的时候,当创新的丰富度远远超过监管想象的时候,就不正常了,世界会陷入混乱。

拿数字货币来说,如果用未来的眼光打造30年后世界所需的金融体系,数字货币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今天的金融确实不需要数字货币,但是明天需要,未来需要,成千上万的人需要,我们应该问自己,数字货币到底要解决未来的什么实际问题?十年以后的数字货币和今天的数字货币可能不是一回事,这个数字货币不是从历史上去找,不是从监管角度去找,不是从研究机构去找,而是从市场去找,从需求去找,从未来去找。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的研究机构不应该是政策机构,政策机构也不能仅仅依赖自己的研究机构。因为数字货币体系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案,数字货币可能重新定义货币, 尽管货币的主要功能仍然在,但是会重新定义货币,就象苹果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而不是仅仅是个电话。数字货币远远没有到抢标准的时候,是创造价值,是解决世界经济、贸易可持续、绿色、普惠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今天人类社会到了最最关键的时刻,千万不要小看这场疫情,这场疫情是倒逼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不亚于二战。我们对今天世界上很多的组织机构,不是简单的去反对它,而是一起重新思考他今天的价值,无论是联合国,WTO,还是WHO,这些组织我们都需要,但这些组织应该怎么面向未来,如何改革,是要重新思考的。

新金融是未来的方向,不管我们高兴不高兴,它一定会起来;不管我们做不做,一定会有人去做。未来的标准必须符合普惠、绿色、可持续。过去16年,蚂蚁一直在坚持探索,如果普惠、绿色、可持续是个错误,那么我们愿意一错到底!改革是要牺牲的,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这一代人做这个改革,结果可能是下一代才能看到,我们可能就是负重前行的一人,但是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也是给我们的责任,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探讨的内容,不一定正确,但都是我个人认真的思考。谢谢大家!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